参加第26届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修班学习考察的几点体会
作者:张奎勇
(2010年1月27日)
2009年11月15日至26日,按市教育局党委安排,我们率领部分高中校长一行11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在昆明市举办的第26届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修班,同时考察了昆明市普通高中教育,收获颇丰。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及体会
17日至19日,主要听取了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嵇成中主任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宁夏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玮光副所长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和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物理特级教师黄恕伯的《关于课堂教学点评》等专题讲座,观摩了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魏天讲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和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物理教师赵艳梅的《浮力的大小》等六节课,嵇成中和王玮光两位主任对以上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的点评。此外,还听取了对曲靖一中的介绍。20日至25日,研修班组织参观考察了昆明的高中教育。
经过观摩课堂教学、听取专家的专题讲座和对课堂教学的现场点评,以及对学校的考察了解,我们得到如下体会:
1.高中课改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据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评价委员会秘书长朱铭介绍,截止2009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全国有24个省市区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占大陆省级行政单位的77.42%。2009年有10个课改省市区实行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占课改实验省市区的41.67%。根据国家教育部总体部署,2010年全国各省市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深化和深入推进阶段,10个实验省区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有效对接,特别是山东、宁夏等4个省区的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足以说明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教育需要更加尊重规律。本世纪以来教育逐步回归到其应有的本质,越来越从人的本性关注人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的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七项智能,并且每项智能均不相同,所以,促进人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特征正是基于不同人在不同智能方面有着不同优势而提出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必须尊重这种人性本质的规律、心理发展的规律、道德形成的规律、知识建构的规律和创新思维的规律,只有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发展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教育才能在人的发展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正如嵇成中主任所言:“只有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创造权利,才能首先恢复全民的即大众主义的创造性,进而从中产生少数“杰出人才”。
3.从课程特色走向特色学校建设。本次高中课改亮点之一是校本课程建设。各实验省区高中从本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出发,充分发挥本地、本校课程资源优势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形成。云南省曲靖一中从上一轮课程改革就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种类齐全的校本选修课程实现了其“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成才”的教育理念,每年均有上百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云南赛区一、二、三等奖,体育、艺术、书画多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奖,2006年学生舞蹈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校园春节晚会荣获一等奖,学校足球队多年是云南省中学生体育传统项目冠军保持者;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在全国刮起“曲靖一中”的旋风。同时,各实验省区高中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特色课程建设努力打造学校特色和优势,促进了学校全面而有特色地发展。
4.课改全面走向课堂。这次研修班的主题是“追求新理念,构建新课堂”。从几位专家讲座和课堂观摩中不难看出,各实验省区高中把课程改革的重心逐步转向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嵇成中主任说:“教育最大的无知是对学生需求和状态的无知”,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需求和状态为中心设计和实施课程。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重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所以,学校必须摒弃以知识为中心、教材即课程的错误观念,以学生需求和状态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设计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程的实施中,通过体验与感悟、假设与猜想、演绎与推理、追问与反驳、合作与交流、自我反思的教学情境,努力实现批判式的知识增长,并在知识增长中学会判断与选择,体验成功与幸福,通过每一次的成功与幸福鼓足追求下一次成功与幸福的动力,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发展,全面地发展。
5.评价贯穿教育的始终。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教育学生的有效策略与手段,还在高考改革方案中要求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重要依据,实现无缝对接。评价在教育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评价是什么?评价就是“回归、反馈、共同建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反馈是加强沟通,通过沟通激励被评价主体鼓足发展的动力,修正发展的方向;共同建构是评价主体和被评价主体要达成共同的实现目标和愿景,形成利益共同体。所以,评价不是评价主体对被评价主体终结性评判和定论,而是共同发展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师生共同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实现专业全面成长的过程,是互惠互利、双赢的过程。它贯穿高中教育的始终。
6.学校整体改革已成必然。课改初期,许多实验省区高中认为课程改革是教学领域方面的改革,是学校工作的局部改革,根据课改方案的要求仅制订了课程设置与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选课指导与人生规划、模块修习与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修改、完善和补充了教学方面的制度。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有的其它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完全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所以,近年来,深圳育才中学等学校立足课改、立足本校以学校文化和制度重建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了整体改革,制定出一整套适应和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成立了评价管理办公室、校外教育管理办公室等组织机构,全面实现了管理制度、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促进了学校的新的发展。
7.加强行政管理与服务凸显重要。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改虽然从2009年秋季新学期启动,但他们多年来为新课改的实施已做了很多准备和铺垫。一是帮助学校做好办学规模和方向的定位。早在本世纪初,通过创建“一级完全中学”工程,严格确定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帮助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方向。鼓励学校特色办学,打造个性和优势,实现全面发展。二是严格制定招生计划,规范普通高中招生。2005年成立了“云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每年由计划、财务、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和招生部门根据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定位、学校资源状况确定其招生计划。全省统一编制初中毕业生“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报名号”,实现“一生一号”,确保所有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所录取的考生,都有规范的电子档案信息。三是充分发挥名校辐射作用,扩大优质资源群体。鼓励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先后创办了三所分校,即云南师大实验中学、大理新世纪中学、高新一中。云南师范大学附中向三所学校输出的是理念、管理和品牌,收获的是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和社会赞誉。四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管理。云南省每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考评,监测和指导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几点想法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一要在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帮助学校做好办学规模、方向和功能的定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校型与班额标准,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二要严格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全面实现规范办学、依法办学;三要继续以“硬件从实,软件从优”指导思想开展创建市级示范性高中工作,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内涵建设;四是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达标学校建设,促进普通高中全面升级与发展;五要开展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综合考评工作,监测和指导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六要超前思考和研究各普通高中分校实现“四独立”的办学模式和体制,做到未雨绸缪。
2.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二要尊重教育规律,课改全面走向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三要着重加强对模块教学、选课指导和走班教学的管理,需要学生选择的课程必须让学生自主选择,决不能由教师替选、代选,也不能以学校无条件开设而不让选,特别是高考要考的选修模块;四要深刻认识和理解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将其作为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策略与手段;五要深入研究2010年我省高考方案和考试大纲,认真做好2010年高考备考工作。
3.促进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一要明确认识特色学校建设在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中重要作用,学校特色就是学校的性格、个性和优势,是学校发展的潜力;二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促进学校个性而又全面发展;三要鼓励学校打造优势课程、优势学科和特色课程,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课程平台,为学生适应高校自主招生提供服务;四要帮助和扶持学校特色发展,但切忌一涌而上或单一模式。
4.全面推进学校整体综合改革。各普通高中要以制度重建和学校文化重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学校整体综合改革,使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和学校文化更符合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同时,要树立“文化立校”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促进学校全面改革与发展。
注明:此篇文章发表于《牡丹江教育》2010年1-2期(总期第10期)14页。
《牡丹江教育》由牡丹江市教育局主办。黑新出印字:2303025。属教育资讯及内部交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