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面对刺激源的时候会有两种基本的反应:战或逃
这是从远古基因流传下来的生存本能。两种同样行之有效的生存策略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一刺激就反应,在你对整盘局势有所判断之前你的大脑就帮你做了决定。
有人喜欢作大死,有人喜欢退缩。这种惯性一个是由基因影响,一个是后天强化养成。太大的惯性会让人难以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
我的生存策略会更偏向于“逃”
在可追溯的记忆里,从小总是在应对挑战方面有所欠缺,倾向于呆在舒适区里。不费力地得个中上虽然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但是一直以来却都是这么一个做法。
面对事务上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调整,现在已经能够用更积极的心态去应对。这个调整的方法是拉高视野,看到整件事的发展脉络,不局限于当前的困难。同时这不等同于着眼未来,只关注结果。这样也容易在过程中失控。关注目标,是关注一个点,把控脉络,是关注一条线,目标导向同时关注自身。
目前来讲,困扰我的最大的问题是遇到同领域的牛人的时候,我的反应不是知耻而后勇,而是知耻而后退。当这种时候理性和情感就会发生冲突。情绪的第一反应是沮丧,然后就想退缩。这种反应一般是针对同龄人,或者同时起步的人。而在理性上是明确认知到这些人的存在是不会耽误甚至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往往理性是在给一些不合时宜的情感擦屁股。遇到这种刺激,总是情绪先行,然后理性再出面安抚。
这样的反应过程是在思考之外发生的,不是思考的结果,是反应的结果。从某个角度来讲,这种嫉妒加退缩,有可能是这样产生的,面对竞争者,当一个个体觉得无法力敌时,一般会选择寻找另外的生存资源。狩猎时代挺有用的生存策略。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扭转自己潜在的认知:
1.对竞争者的定义:大家刚好做的一类事情,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2.竞争的范围选定:自我成长不是一件需要竞争的事,同侪压力是助力而不是阻力。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要发现问题。至少已经可以抽离出来看待这件事情,反思进而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