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关于“超能力”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男孩儿,书里并没有说他的名字。
男孩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爸爸因为爱上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了。从此男孩与妈妈相依为命。男孩长大后作了医生。
男孩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拥有一项“超能量”------偷影子!在有光的地方,影子可以现身,只要男孩的影子与另一个人的影子重叠,男孩就会偷走那个人的影子,从而知晓别人心底深处的秘密和愁苦。
故事很简单,整本书不长,读来非常温馨感人,它想要揭示的道理简单而深邃,以爱去面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作为人,不能只一味沉溺于自己的伤痛,更应该关心他人,用心去了解他人。
就像本书作者马克·李维在中文版序中所说:“我相信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拥有这样的能量,只要我们愿意去倾听、去观察,真诚地去关心在我们身边的我们所爱的人。”作者还说:“待人宽厚,用心聆听,随时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所有这些构成了一颗美好的心灵所能拥有的最美好的品质。”
2.他偷了哪些人的影子?
1)伊凡
伊凡是男孩小学的校工,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了,伊凡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一直活在童年里,不肯长大,不肯离开学校,并且自己给自己杜撰出一封妈妈写给他的信。
男孩通过伊凡的影子知道了伊凡的痛苦,两次帮助他,帮他走出了童年阴影,开始新的人生。
第一次帮伊凡,是学校发生火灾,只有男孩记得伊凡在工具间,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
第二次帮伊凡,是火灾过后,工具间被烧毁,伊凡却伤心地在废墟中找寻那封根本不存在的,妈妈写给他的信。
书中描述:“我知道他在哭,我的心情跟工具间的木头一样焦黑沉重。”“我没动,他看起来如此绝望,他一定不是真心要吼我离开,我不能留他一个人在这里。”
后来,男孩了解到伊凡的童年伤痛,就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请妈妈想象还怀着孩子的时候,最想对肚子里的孩子说的话,对孩子未来的期许是什么。男孩的妈妈写了这封信,感情真挚,细腻温柔。于是男孩把这封信藏在工具间的废墟中,让伊凡找到并读了这封信,伊凡这才知道妈妈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快乐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伊凡豁然开朗,决定离开学校这个童年的避难所,开始自己真正的人生。
2)马格
马格是班里最大的学生,而男孩却是班里最小的学生,无论从年龄还是体上来说都是这样。
男孩被马格欺负得很惨,被他绊倒,被他硬塞进衣柜里,被他嘲笑,而且男孩在班里喜欢的女生也是马格喜欢的,最后女孩和马格在一起了。男孩很讨厌马格,视他为学校里的最大敌人。
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男孩偷了马格的影子,知道了马格的痛苦。
“马格的父母完全不在乎他有没有写功课”,“马格的爸爸在看报纸,妈妈在看电视,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爸爸怪马格一无是处,只会赶出低劣的猎物”。这就是马格的生活,冷漠的父母,没有交流,被父亲责骂一无是处。
男孩了解了马格的境况后,心想:“即使马格是我的敌人,我依然为他、为笼罩在这间房子的冷漠而难过”。
3)吕克
吕克是男孩的最好的朋友,胜似亲兄弟。
吕克家是开面包店的,条件一般,吕克的未来已被注定------跟父亲学做面包,继承面包店。但是吕克在科学方面很有天赋,想成为医生。
很久以后,男孩长大去学医了,而吕克在家和父亲一起经营面包店。一天,男孩从吕克的影子那里了解到,吕克一直没有忘记想成为医生的梦想,于是男孩鼓起勇气去见吕克的父亲,说服他,请他让吕克去学医。
结果,吕克的父亲答应了,把儿子送到城里去学医。
4)不愿进食的小男孩
男孩学医期间在一家医院实习,一个小男孩拒绝进食,日渐消瘦。医院里用尽了办法都无法让小男孩进食,也没办法让小男孩开口说出绝食的原因。
男孩使用自己的“超能力”,从小病人的影子那里了解到,他之所以绝食,是因为他深爱着一只小兔子,可是有一天小兔子不见了,他的家人却在那天做兔子肉吃,于是小男孩认为自己深爱的小兔子被家人煮来吃了,从此拒绝进食。
了解情况后,男孩请小病人的父母找到一只一样的小兔子,把它还给小男孩,小男孩终于愿意吃东西了。
5)克蕾儿
男孩和妈妈去海边度假,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女孩,名叫克雷儿。他们马上成为了小情侣,相知相爱,一起放风筝,看大海。
可是克雷儿内心痛苦万分,她的影子向男孩求救,说:“谁会愿意爱上一个无法言语的女孩,一个笑时会发出嘶哑叫声的女孩?谁能在我害怕时给我安全感?我真的很害怕。”
男孩把自己的爱给了克雷儿,对她说:“克雷儿,你要知道,对我来说,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孩,是那种可以用嘶哑叫声擦去天空的阴暗、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
克雷儿后来学了大提琴演奏,成为一个大提琴演奏家。
6)妈妈
男孩的妈妈,被丈夫抛弃,而她却始终爱着自己的丈夫,痛苦可想而知。
妈妈的影子对男孩说:“他离家不是因为你,亲爱的,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而我,我震惊又失落。”
男孩对妈妈的爱是无法言说的,本文后面会专门讲到。
7)苏菲
苏菲是男孩在医学院遇到的女孩,他们是恋人,但是男孩对她只有友情。
苏菲的影子向男孩诉说:“我根本没有天分,我什么都做不好,教授们不断向我重复这一点。我既不是爸爸梦想中的女儿,又不够漂亮,身材太干瘪......我从来不曾记得从爸爸口里听到过一句赞美,在他眼中,我从头到脚没有一个地方是美好的。”
这让男孩“觉得和她更亲密,我握住她的手”。男孩向苏菲坦诚了自己童年时,爸爸离开他和妈妈,而他始终自责,是自己不够好,留不住爸爸。
8)被儿女遗弃的老妇人
老妇人的儿女都不愿意赡养她,可是她爱自己的儿女,对他们的弃养痛楚至深,她甚至尝试用恨去抵消痛苦,可是办不到,她仍然深爱自己的子女。
老妇人的遭遇与男孩和妈妈间感人至深的母子情形成鲜明对比。
爱是美丽的,但现实仍是存在的,有时现实还是冰冷的,但是最美丽最可贵的恰恰是冰冷的现实也无法掩盖住爱的光芒和温暖。
3.男孩善良高尚的思想和思维模式
1)爸爸的离开
通常情况下,爸爸离开家,丢下妻儿,作为孩子,心里是怨恨,责怪爸爸不负责任,觉得爸爸对不起自己和妈妈,并且以此为理由自暴自弃,或者留下深重的心理阴影和伤痕。
而本书中的男孩并没有这样,爸爸走后,他想得最多的是“我是那个没办法让爸爸快乐、让他愿意留下的没用儿子”。
在爸爸原本答应周六和男孩见面,后来却因故失约的情况下,男孩虽然伤心,但是他“把衣服换下来,把领带放回衣柜,希望自己接下来的几个月不要长得太快,这样的话,爸爸来接我时,我的漂亮衣服还是可以穿得上”。
在写给爸爸的信里,男孩依然落款为“依然爱你的儿子”。
2)吕克的爸爸
男孩为了帮助自己最好的朋友吕克实现当医生的梦想,鼓足勇气去见吕克的父亲,而“吕克爸爸没有打断地听我把话说完后,用力握了握我的手,对我说:你现在可以滚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很生气,会委屈,觉得自己好心帮助别人,还被别人叫“你现在可以滚了!”
而男孩的反应却是:“我垂头丧气地回家,气愤自己把受托付的任务搞砸了”。
这种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真值得学习。
3)妈妈的忧伤
男孩进入新学校,开学第一周就被处罚,被处罚完回到家,爸爸离开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都会无法接受。
可是男孩是这样的:“妈妈的忧伤占据了我的思绪,我完全忘记了星期六的不幸遭遇”。
其实总结起来,男孩最高尚的地方在于,他能真正做到忘我,全身心地去关心别人的处境,为别人着想,宽以待人。
4.感人至深的母子情
书中男孩与妈妈相依为命,他们的母子情贯穿全书始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值得研究学习。
一次,学校组织外出活动,男孩迷路了,他“跌坐在橡树根部,开始想念妈妈。我要是回不去了,谁能在晚上陪伴她?她会不会以为我和爸爸一样离开她了?”
男孩在吕克家面包店里吃了面包,所以吃不下妈妈做的三明治了,于是男孩“把巧克力三明治放在矮墙上,方便鸟儿来啄食,因为我已经吃饱了,而且不想惹妈妈生气,让她以为她做的点心不如莎士比亚太太做的好吃”。
男孩跟爸爸越好周六见面,他“踮着脚下床、梳洗、悄悄地下楼为妈妈准备早餐,为了跟她致歉今天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然后再上楼换衣服”。
男孩“想带着妈妈远离我们居住的城市、想送妈妈一幢美丽的房子让她安度晚年,让她再也不用工作、再也不用每天晚上疲惫地回家;我还想从妈妈脸上抹去她眼底偶现的忧伤”。
而妈妈生病了,为了不让儿子担心,她撒谎说自己要“开始重新粉刷”房子,要和好姐妹去南方旅行。
当学医的儿子不能回家看她,和她一起过圣诞节时,妈妈总是“要我别担心,她完全能体谅”。
甚至连自己的身后事,妈妈也依旧完全安排好了,丝毫不用儿子操心。
情人之间有了血缘,往往就会忘记了界限,忽略了隐私,可是其实最亲密的关系也是最需要用心经营,最需要理解和尊重的。
一切以你为先,尽心为你着想,却不愿给你增添一丝麻烦和担忧,对你的一切决定和喜好都无条件支持,尊重你独立的人格,理解你内心的诉求。这才是最好的亲情。
5.爱情三段论
1)幼稚的爱情
男孩“爱”班上的女生伊丽莎白,因为她“是最有魅力的。她有独特的绑头发的方式,动作简洁又优雅,尤其她的笑容,足以照亮秋季最阴郁悲伤的日子”。
男孩幻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会结婚,新娘可能就是伊丽莎白,假如她同意的话,假如我能再长高几厘米,比如高个三十厘米左右”。
这种爱情形同小孩子过家家,爱的基础是对方的美貌或外在,这种爱情总是有条件的,不纯粹。其实这不叫爱,顶多算是迷恋。
2)自欺的爱情
男孩和苏菲是医学院的同学,两人亲吻,同床共枕,甚至男孩还把苏菲带回家和母亲见面。可是妈妈一看就知道,男孩对苏菲的感觉不是爱情。
苏菲自己也知道,男孩对好朋友吕克的关心远胜于对自己的。
书中有一处写到,苏菲任由另一个男人追求自己,而当男孩“得知有别的男人威胁着要夺取不确定是否属于我的所有物,让我十分恼火,我铆足全力要赢回她”。
自欺的爱情里有的更多的是占有欲,这个人属于我,就算我不怎么喜欢,别人也休想拿走。这种爱情没有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甚至也没有为自己着想,得过且过,浑浑噩噩。
3)永恒的爱情
相隔十四年,男孩和克雷儿最后还是走在了一起。
儿时海滨相遇,共度了十天,却结下了永生的情缘。十四年时间里,两人没有联系,没有照面,却最终在一起了。
男孩说“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让人永远都忘不了她。”
6.两个转折引人深思
1)吕克弃医
吕克从下梦想当医生,无奈家庭条件不允许,只得跟着爸爸学做面包。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医学院学生,可是最后吕克却放弃了学医,重回面包店。
吕克说:“她是我的标杆,是我想成为的对象。他想让我学会的技艺,正是我想从事的工作”。
无意吕克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个好爸爸,有个好朋友。
好爸爸,没有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而否定他的梦想,毅然支持他去学医。并且告诉他,要是发现自己不适合学医,就会到面包店来。
好朋友,帮助吕克实现梦想,支持他,开导他,给他试错的机会。
如果吕克没有学医的那段经历,他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是作一个面包师傅,而学医根本就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他何其幸运啊,在现实中,多少人憋屈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心里向往着另外的事业,可是没有好爸爸支持,也没有好朋友帮助,只能一直生活在憋闷,怀疑中,永远没有机会去证实自己真正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2)妈妈怎么能如此对我?
男孩的妈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性,让人眷恋,令人敬畏,母子间的感情也让人感动,可是在书的结尾,却出乎意料的出现了转折,妈妈把爸爸这么多年寄给男孩的信都藏起来了。
男孩“把爸爸的信紧紧拥在胸前,喃喃地说:妈妈,你怎能如此对我!”
该如何评价妈妈的这一行为呢?为什么在书的结尾作者要进行这样的转折呢?
妈妈对丈夫的背叛是痛恨的,她忍受不了的不是他的离开,而是他在别处和另一个女人幸福生活着。所以妈妈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惩罚他,作为丈夫,他背叛了她,伤害了她,那么作为父亲,她也不会让他得到儿子的爱和谅解。
另外妈妈爱儿子,相依为命让妈妈害怕失去儿子,害怕别人同自己分享儿子的爱。
最重要的是最终妈妈还是把这些信交给儿子了,这是一种升华,对爱的升华,说明妈妈没有带着对那个男人的恨离世,最终仍然是爱占了上风,这也使得男孩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爱情,去找回克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