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在楼下玩,邻里之间因为有“孩子”这一共同话题也会扎堆在一起。
有个宝儿妈的大宝面临着小升初,由于我们所居住的是县城,最好的初中是在市里,那孩子的老师说了,以他的成绩全市的学校任他选。
他们为了孩子在市里升学也在市里买了房子,可是孩子不愿意去。
我说,那当然得去啊!环境的不同,学习氛围不同肯定会对孩子有影响,大家都是拼了命的把孩子往好学校送,抢占最好的教育资源。
宝妈说:孩子不愿意,我也只好尊重他。
旁边的家长有点替她着急:你得说服他呀!
宝妈说:我跟他爸轮番说了,没用,他的理由就是从小在这个县城长大,朋友都在这里,去一个陌生的学校里没有朋友,孩子大了,有主见了,由不得父母。
家长们都发表意见:
朋友不都是交来的吗?
孩子适应能力很强的。
要是我家孩子成绩那么好,我绑也要绑过去呀。这小县城的学校跟市里的学校完全没有可比性。
不能由着孩子这么胡来,大事上还是得父母替孩子做决定。
宝妈说:现在不是都说要尊重孩子的内心吗?如果违背他的意愿去到一个新环境,过得不开心,也学不好,对吧?
大家也都不便说什么,毕竟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父母总是该比旁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她家的大宝我也认识,彬彬有礼,很大方很讨人喜欢的一个孩子,并不内向,完全不用担心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而不去的话,总觉得有点可惜了。
这不是尊重孩子与否的问题,而是父母给孩子的眼界只有那么宽,父母没有更有力的理由去说服孩子往高处走。
不免想起当下很多父母动不动就搬出“呵护童心快乐教育”“让孩子自由”“为孩子减负”“尊重孩子内心的需求”......
时下很多这样的文章,褒贬不一,有的父母自身知识限制,对教育本身缺乏多面的了解,不会综合判断,又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所以有点盲目跟风,看到什么就倒向什么,造成矫枉过正。
在学校,一个老师管一个班,做不到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教育,所以对孩子因材施教很大一部分责任在父母身上。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于孩子而言,县城就是他目前的边界,他的经验让他觉得眼下的是最好的,他的眼界让他看不到更远,他的心智让他无法预知这样选择的后果。
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父母站的高度肯定比孩子高,看得比孩子要远,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做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高考志愿选择了,就另当别论,因为孩子已经成熟到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了。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许多不同层面的介入,同时所有的感情都在指向相聚,唯独对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那么何时介入何时退出是核心,介入时父母与孩子的界限是否明晰?
父母从小教孩子哪些东西危险,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不能吃,孩子慢慢有自己的判断,但一个12岁的孩子还是缺少智慧判断教育资源对一个孩子影响的深浅,因为智慧是从经验而来。
孩子维护友谊是值得赞赏,但孩子总是要走出去的,离别这一课终究是要学的,真挚的友谊是经得起这一段路程的考验的。
“我不赞成你继续在县城读书不是因为我是父母我有决定权,而是父母清楚比起离别这一课,人生的选择这一课更艰难,生存法则这一课更残酷。”
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的第一章就是“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母亲控诉女儿15岁了,关心她时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天冷了不知道加衣,不喜欢穿母亲买的衣物鞋子......
尹建莉指出母亲是侵入孩子世界的“入侵者”,利用孩子对你的感情和对成人的敬畏来绑架她。
我很赞同,对于一个快成年的孩子来说这些小事确实过多的干预了,但我不会生搬硬套。
我的大宝对螨虫过敏,对环境的洁净要求很高,还要提高体抗力,为了不让他发展成哮喘,我每天对孩子的饮食有要求,还要监督孩子每天锻炼,为了减少他感冒也是时刻关注他的冷暖,孩子肯定不喜欢我管得太多,我也尝试过不管,然后他生病,病得很严重的时候他自己知道下次要听妈妈的,可是等他好了马上就会忘记,他并不知道他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我会明确跟孩子划出界限,在成年之前妈妈有责任照顾好你,等你长大了你的身体包括你的人生都由你自己负责。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不能采纳尹老师的建议,因为我的孩子比较特殊。
教育是一体多面的,面又是多点汇聚的,所以做父母的要多方面学习,结合自身孩子的情况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