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余秋雨先生的讲座《元杂剧的世界影响》感触颇深。
元杂剧当时的影响之巨大,不仅触动了伟大的欧洲大艺术家的心灵,大艺术家还亲自笔创比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这些来自元杂剧;《赵氏孤儿》《灰阑记》创作模型。这种震撼人心,震撼世界的元杂剧,也只有几十年存活,十几年的辉煌灿烂时间。元杂剧经历几十年以后,身披盔甲,轰然倒下。摔得像英雄,有英雄壮美的声音。元杂剧曾经如此辉煌,可说倒下就倒下,曾经是他的时间,他的生命,这以后的时间也只属于别人了。
我国从1998年至今,平均每4到5年都有一个小剧种消失。曾经可以设在家里戏台篷船上随处可见的戏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些非遗项目逐渐失去原来的功能,传承人老了,市场没了,关键是年轻观众日渐稀少。在地方文化交流和民间喜丧活动中,方可见寥寥身影。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层面上下拨巨款和立法保护。在地方上也从小娃娃抓起,甚至到欢迎前来免费上课的救护方式。可是真正愿意听得观众有多少,真正学唱的学生有多少呢?!
这一点上,我赞成余老师的观点,不要老是想着靠一种打强心针的方式来振兴那些已经缺失的观众缺失生命力的剧种。如果我们的小剧种都靠打强心针靠人工呼吸的办法去勉强延续生命,到底有没有可以完全复苏过来?
何不把时间交给别人,精彩交给别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