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这里讲的是文化的重整,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文化的复兴。孔子周游列国以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文化。因为朝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的,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孔子的意思是说鲁国文化经过整理,新旧文化交流以后,非常优美。可是在下面讲文化思想时,又提出他的感叹。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孔子感叹当时的社会,一般人的思想与修养犯了三大毛病。第一是“狂而不直”。“狂”就是豪迈慷慨,心地坦然,交朋友不对就是不对,你说了他,他并不恨你,这类的典型为狂。孔子认为“狂”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有许多人表面上很狂狷,而内心却不正直。
第二是“侗而不愿”。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
第三是“悾悾而不信”。有许多人自己是空洞洞的,却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洞无能,莫名其妙的活了一辈子。
“吾不知之矣”,孔子说有这三种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看时代在变乱中,多半是这一类人:狂而不能直,老实相而内心并不厚道;再加上非常浅薄,浅薄到没有内容,还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又不好好求学。因此孔子很感叹。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的人,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满足,如果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了,结果就是退步。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就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又能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真学问,才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