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日更话题是由昨天日更文章关于“贵族”而产生的。康老师在讲莫扎特时,特别介绍了的莫扎特虽然生活时而拮据,但他也要租个大房子,利用客厅来举办沙龙。
“沙龙?”这个词似曾相识,但也极其陌生。
我第一次接触“沙龙”这个词是在小学,那时流行看一种科普书,叫《十万个为什么》。在那本书里我第一次了解了什么是沙龙,但不理解沙龙的真正内涵。之后在新闻联播里总听到“以色列”、“沙龙”、“巴勒斯坦”、“阿拉法特”等等,心生疑虑,怎么这也有个“沙龙”。再后来,满大街的发廊和理发店都叫什么什么“美发沙龙”,我就更懵了。所以带着这么多年的疑惑,展开今天的话题——沙龙文化,和大家分享与沙龙有关的趣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在此之前,写过音乐沙龙类的文章就有这么多,因此它不是一个冷门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只浅谈,有关详细的沙龙知识,大家请在知网搜索阅读。(但本人认为,知网上有些关于音乐沙龙的文章也有不少粗制滥造和反复投稿的嫌疑)。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沙龙。
定义
百度百科上解释“沙龙”为:
“沙龙”一词最早源于意大利单词"Salotto",是法语Salon一字的译音,原指法国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从17世纪起,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贵妇)常把客厅变成著名的社交场所。进出者,多为戏剧家、小说家、诗人、音乐家、画家、评论家、哲学家和政治家等。他们志趣相投,聚会一堂,一边呷着饮料,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形式的聚会叫做“沙龙”,并风靡欧美各国文化界,十九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历史
第一个举办文学沙龙的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又译为“朗布伊耶”)。由于集中了当时法国的许多名流、学者,成为当时巴黎,乃至整个法国最有名的沙龙。她出身贵族,因厌倦烦琐粗鄙的宫廷交际,但又不愿意远离社交,于是在家中举办聚会。她的沙龙从1610年起开始接待宾客,很快就声名鹊起。在她的沙龙里,成员彬彬有礼,使用矫揉造作却又不失典雅优美的语言,话题无所不包,学术、政治、时尚,甚至是流言蜚语。此后,这类沙龙通常由出身贵族的女性主持,她们才貌双全,机智优雅,被称为 “女才子”。
18世纪后,沙龙的性质有所变化,谈论的话题更为广泛,不仅有文学艺术还有政治科学,有时也会出现激进的思想言论,因而那时的沙龙往往成为革命的温床。随后不久,由沙龙派生出来了只讨论政治问题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期间,沙龙活动被禁止,之后尽管有所复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后逐渐演变为“展览”之意,最早的美展则是由路易十四于1667年举办的。
尽管法国大革命对沙龙有很大的影响,但沙龙仍风靡于欧美各国文化界,19世纪是它的鼎盛时期。
特点
正宗的“沙龙”有如下特点:
1、定期举行;
2、时间为晚上,因为灯光常能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主义的美感,激起与会者的情趣、谈锋和灵感;
3、人数不多,是个小圈子,通常都是名流;
4、自愿结合,三三两两,话题很广泛,很雅致,自由谈论,各抒己见;
5、一般都有一位美丽的沙龙女主人。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界人士的沙龙活动。
一、音乐界的沙龙
大家还记得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第一幕开始,女主角薇奥莱塔和男主角阿尔弗里德是如何相识的么?没错,就在薇奥莱塔家富丽堂皇的大厅沙龙里。
17 世纪末,在法国的凡尔赛宫,沙龙一词同音乐之间首次结合,举行了音乐表演。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音乐家受到了音乐沙龙的影响。
1、舒伯特
舒伯特也拥有一个特殊的沙龙群体,尽管这不属于贵族沙龙,但它与沙龙结构形式相似,对舒伯特的影响巨大。 舒伯特生性腼腆,颇为内向,但他却极其喜欢朋友,身边总是聚集着一大群杰出的年轻人。 朋友喜欢他,欣赏他,鼓励他。 在朋友的环绕下,他也充满自信和力量。 本来他在父亲任校长的小学里教书,不能集中精力创作,但有朋友的支持,他毅然放弃了这份职业,专事音乐创作,获得了自由支配自己生活的权利。此后,他与朋友们经常相聚,谈天说地,所论话题极其广泛,有社会政治的议题,有诗歌文学的争论,有对未来理想的憧憬,当然,还有一个离不开内容,则是舒伯特自己作品的演奏,他也以此来回报朋友们。 这样一些充满激情和洋溢着才气的聚会, 他们将之命名为“舒伯特晚会”。这些自称为“舒伯特的崇拜者”的朋友们,有诗人梅罗费尔、歌唱家福格尔、法律大学生肖伯尔、音乐家胡顿布莱纳和拉赫纳、画家施温德、诗人作家翻译家鲍恩费尔德等等。 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精英文化人群,对一个作曲家思想和艺术的成熟及发展的影响, 而且这些人群构成了舒伯特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朝夕相处,生活上艺术上相互勉励支持。舒伯特大半生没有稳定职业,动不动就住在朋友家里。 正是这些珍贵的友谊, 让他在一生贫穷劳顿的生活当中,分享到人生的诗意和温暖,也促使他创作出像《美丽的磨房姑娘》《冬之旅》等这样唱遍全世界的动人歌曲。
2、门德尔松
与一生贫困的舒伯特不同,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的德国犹太名门之家, 他的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宫廷珠宝商的女儿,受过良好教育。 父亲教他数学和法语,母亲教他德语、文学、美术、钢琴。他的事业顺遂,他们一家在门德尔松小时候,从汉堡迁居柏林。 柏林是当时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门德尔松家庭显赫,父亲为人慷慨,他家便很快成为柏林文化艺术界一个重要沙龙。每个星期他们的家庭不是戏剧表演就是文学朗诵,抑或是星期日音乐会。 来这儿沙龙的客人有大文豪歌德、哲学家黑格尔、科学家洪堡、诗人海涅、音乐家威伯和阿道尔夫·马克思、提琴演奏家里茨、画家施温德、学者罗森等等。门德尔松和歌德的交往,作为一桩美谈被人们广为传颂。 当时门德尔松 12 岁,而歌德已经 72岁了,他们第一次相见就待了两个星期。 门德尔松常常在即兴弹完曲子后,撒娇要歌德吻一下自己,歌德幽默地将此称为“每日的音乐课”。此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门德尔松也深受歌德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古典艺术的喜爱,对古典艺术中静穆的美的推崇,这一点对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门德尔松构成影响的还有他的理论作曲老师蔡尔特,他培养了他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在此后的创作中,可见出其中的影响痕迹。这种高雅的贵族沙龙文化,也培养了门德尔松优雅高贵的绅士气质。 他曾游历欧洲诸国,并将他的这些游历印象写成作品,如《芬加尔洞窟》序曲、《苏格兰交响曲》、《赫布里德》序曲和《意大利交响曲》等。他曾十次访问英国,十分迷恋这个地方。“英国王室与人民对他的爱戴,更是让他感到无比的荣宠”。英国人之所以对门德尔松的热爱持续了一个世纪,除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外,“还有他宽和开朗的性情, 睿智高深的内涵,以及那举手投足间自然流露的绅士风范,都是他受到英国民众仰慕的原因”。 而门德尔松的这些让人情不自禁喜爱的令人折服的绅士风范,正是其高贵的家庭出身和柏林一流的文化沙龙酿造出来的。音乐之美中也携带着音乐家的人格品藻,真正完美地演绎了人间所创造的天地大美。
3、肖邦
肖邦 1831 年末来到巴黎。 1830 年代正是巴黎沙龙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 艺术家们交往非常频繁,肖邦由舒曼荐引, 迅即成为巴黎社交界受人喜爱的人物。 在沙龙活动中,他认识了音乐家李斯特、舒曼、门德尔松、柏辽兹,认识了歌剧家罗西尼、画家戴拉克鲁阿、诗人密茨凯维兹、文学大师雨果、巴尔扎克,还有那些打扮时尚仰慕着他的贵族妇女。肖邦喜欢沙龙活动,喜欢这种温馨的感觉,而对那种大型音乐会在心底倒有点抵触,在沙龙为家人和朋友弹奏钢琴,他的心情愉快,怡然自得。 认识文学家乔治·桑,是肖邦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期。 1838 年,他与乔治桑相爱并同居,一直到 1947 年分手,这九年是肖邦创作上的一个丰收期。 尽管在这段时间中,他本来就孱弱的身体因为一次意外,而感染上了肺结核,但是因为精神愉快而创作了大量作品, 如 《b 小调奏鸣曲》《c 小调谐谑曲》、24 首《前奏曲》、《c 小调波罗奈兹》《G 大调夜曲》等等。文学家与音乐家相互激荡的爱恋,也在促进肖邦的创作。 一次,乔治·桑看到自己的小狗在屋子里追着自己尾巴,不断绕圈子玩,觉得非常有趣,有点感慨地对肖邦说,假若自己也能有如他一般的音乐创作才华就好了,这样她就能将这个可爱的场景用音乐描来出来。 肖邦听后,马上坐到钢琴前,用灵巧的手指,弹奏出一首轻松欢快、活泼有趣的曲子来。 这首只有一分钟的钢琴曲,就是有名的《小狗圆舞曲》。在与乔治·桑的相处中,两人常常相互迸发出巨大的创造能量。一个午后,乔治桑刚出门购物,忽然阴云密布,大雨倾泻,独自在家的肖邦有点焦急,担心出门没带雨具的乔治·桑被雨淋着,于是打开钢琴随意弹奏解闷,窗外的雨声和着他的琴声,弹着弹着,他就进入到了一种迷离的艺术状态中,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乔治·桑已经安然归来,悄悄站在他身后,充满爱意地注视着他。这种相互关切的爱意, 催生出了浪漫的 《雨滴前奏曲》。
4、李斯特
另一位音乐家李斯特,他也是一位活跃于文化沙龙中的人物。 其爱情遭际更为奇特。 他的风流韵事不断,有趣的是和他相爱的女子,大多都具有文学方面的良好禀赋。 16 岁时的初恋对象是一个名叫嘉洛琳的贵族小姐,文学素养颇高,两人常常以文交心,但因出身遭其父母反对,终没成正果。 1834 年,李斯特在乔治·桑的引见下, 认识了女作家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后达古夫人抛弃丈夫,两人前往日内瓦秘密同居。这一段时间他的创作也深受达古夫人影响,而达古夫人颇有才气,自视甚高,认为能成为他的灵感女神,李斯特在这段时间写出了《巡礼之年》等作品。 跟达古夫人分手后,李斯特结识了卡洛琳王妃,王妃义无反顾抛弃自己所拥有的显赫地位和财富,追随李斯特,李斯特也因了王妃而在魏玛定居,接受了宫廷乐长职位,开创了新的事业和生活局面。魏玛时期的李斯特,创作了13 大交响曲、《超技练习曲》等等。 又是情人的文学素养影响了他,王妃对文学名著的钟爱,提供给他许多交响诗的灵感。 但是两人还是因为王妃亲属的反对未能结婚。 连李斯特在 60 岁时相爱的欧嘉·贾妮娜,在两人分手后,还以文学的形式,写有一本回忆录《钢琴家的回忆———一个哥萨克女人对她的神父朋友、钢琴家的爱情》,描写了两人之间的情事,四处散发,以此来报复他。 分析李斯特的个人爱情生涯,意在说明,在盛行的沙龙背景下,一个音乐家在人际交往中,同相近的艺术门类的沟通交流,对其艺术的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5、舒曼
19世纪,也曾有音乐评论家对沙龙艺术趣味进行批评,比如舒曼, 他就曾尖锐地批评沙龙文化,说“我们也不知道,对艺术的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以及粗制滥造的熟视无睹和相安无事,这是不是和艺术的尊严和批评的真实性可以相容。 ”指责沙龙空气使人“心灵衰弱”,说那些自诩为信奉古典作家的所谓大人物,“难道以为自己戴上了假发,就会变得更有智慧吗”? 说他们是自己本身精神贫乏, 并使别人也“精神贫乏的伪君子”。 在舒曼的批评视野里,重心反对的是现实的平庸,他将“现实”与“诗意”相对立,表达自己的音乐理想。 认为钢琴音乐流行着一些讨巧的迎合大众趣味的东西,那些幻想曲、变奏曲过分注重炫技性的形式技巧,重视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健康平实的内容。 尽管有着对沙龙倾向的批评,但是舒曼并不一概否定沙龙文化,他将之分开来,认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他认为的“大卫同盟”,他们是人格高尚、 艺术修养健全的艺术家。 另一类则是“非利士人”,他们庸俗肤浅,空虚外在。 像门德尔松、柏辽兹帕格尼尼、肖邦等人,就是舒曼心目中崇尚的大卫同盟中的盟友。 而上述诸位音乐家,哪个没有受到文化沙龙的滋养和影响? 而前面所论述的舒伯特,就是舒曼少年时代的偶像,是他“心中唯一的音乐家”,贝多芬倒在其次。 舒曼的音乐批评中,高扬的是理想与诗意的大旗,追寻一个音乐全面发展的美好时代,以此对抗现实的沉闷和庸俗。这样看来,在本质上,舒曼还是高扬着精英文化精神,而并非是面向底层的大众普罗艺术。
最后,给大家推介一个名人——亨利·赫尔茨,它不仅仅只是钢琴品牌,据说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沙龙音乐的代表人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搜,了解一下。(注:本人是从百度的知网上搜到的一篇刊登在《音乐大观》2013年06期的文章,名为《法国浪漫时期沙龙音乐的代表人物——亨利·赫尔茨》,作者:袁月,但下载需要收费。本人由于经费有限,希望从学校的内网上知网得到免费下载,但学校的知网里搜不到这篇文章,所以在此特别提示广大读者,谨防上当受骗,如有得到此文章的同学,希望可以借本人一览,本人不胜感激)。
二、美术界的沙龙
还记得昨天日更文章中,介绍印象派“大哥大”马奈时,马奈与莫奈约架的那个小酒馆(亦称咖啡馆)么?我们今天要讲的美术界沙龙活动就在这展开了。
对印象派来说,蒙马特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盖尔波瓦咖啡馆。一帮艺术失意者和反叛者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展览计划。雷诺阿、德加、毕沙罗、巴齐耶……从枫丹白露转移到巴迪农大街11号,在印象派的形成发展中,咖啡馆扮演了美术学院的角色。
从精英文化向公共文化的过渡,使得贫困、富有、不幸、反叛逐渐在咖啡馆中构成各色的身份。“自杀,或是来杯咖啡?”在整个19世纪的法国艺术中,咖啡馆作为一个自由的生活空间,帮助诗人、艺术家们完成了对现代巴黎图像的准备。
150年前,巴黎是艺术世界的中心。每天晚上,都会有一群画家在盖尔波瓦咖啡馆聚会。
这个小团体的领导人是三十出头的马奈(Édouard Manet),马奈的好友是德加(Edgar Degas),塞尚(Paul Cézanne)是个脾气不怎么好的高个子,总是忧郁地坐在角落里;莫奈(Claude Monet)则十分固执,他是食品杂货商的儿子,没接受过什么教育;莫奈最好的朋友是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而这个团体的精神领袖是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
这群卓越的画家后来一起创造了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印象派。今天,你可以在世界的各大博物馆里看到他们的画。但在150年前,他们身陷困境,没有人对他们的画作感兴趣。艺术评论家大多是在贬低他们。当时,这群人都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今年的巴黎美术展览会就快开始了,他们应该参加么?
艺术在19世纪的法国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画家与现在的医生和律师一样,被看作一种职业。一个画家想要有前途的话,就应该先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接受正规和严格的教育;先临摹画作,再学习画模型。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竞赛。那些画得不好的人会被淘汰。绘画的顶级殿堂就是巴黎美术展览会,这是全欧洲最盛大的艺术展会。
在6周的时间里(从5月初开始),约有100万人来参观展会。优胜者会因此出名,他们的作品价值也会水涨船高。而输的人只能悻悻地回家,继续努力。作为画家,要出名,首先作品要被选入展会,然后,还要在展会上获奖。
画家儒勒·霍尔扎菲(Jules Holtzapffel)因为没能入选1866年的巴黎美术展览会,而朝自己的头部开了一枪。“评审委员会拒绝了我,所以我是没有才华的”,他在遗书中写道,“我必须得死。”对19世纪的法国画家来说,巴黎美术展览会就是一切。
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展览会对印象派画家同等重要。然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却不容易被展览会接纳。
巴黎美术展览会的评审标准十分传统,必须符合常见的艺术惯例,那些能够得到奖章的画作都是一些画得很精细的大幅帆布画,表现的要么是法国历史,要么是神话故事,画的都是马、军队和漂亮女人,比如《军队出发了》、《因为书信而流泪的年轻妇女》、《被抛弃的无辜者》 ...
而印象派画家对艺术则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他们描绘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画面,绘画风格完全不同。对于展览会评委和观赏大众来说,他们的画作看起来甚至不具备专业水准。即使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偶尔入选展览会,也不会被放入主展区。总的来说,在巴黎美术展览会上,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很少入展,就算入展,也很少被认可。
巴黎美术展览会是全世界最盛大的艺术展。聚集在盖尔波瓦咖啡馆的印象派画家们都同意这种说法。但是想得到展览会评审的认可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必须得创造出一些在他们看来并无意义的艺术作品,而这些作品很有可能淹没在其他画家杂乱无章的作品中。这值得吗?
印象派画家们在激烈讨论:他们是否要继续参加展览会,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展览?他们是想做展览会这个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想做自己选择的小池塘里的大鱼?
最终,印象派画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展览会,因此今天你才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看到他们的画。(具体这间小咖啡馆有多牛,请见附文部分)
三、文学界的沙龙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是一篇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经典短篇小说,屡次入选语文课本。以前小,读了这篇课文没有感觉。但今天看来,这不就是赤裸裸地描写文学沙龙吗?
让我们来回忆回忆莫泊桑笔下的“沙龙”:
“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来。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接着来的是左拉。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还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在发出几声:“ 可是……可是……”然而却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他时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让我们再来分析分析一下小说里的人物形象:
福楼拜(1821-1880)
肖像:蓝色的大眼睛
作品:《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屠格涅夫(1818-1883)
肖像:白皙的脸,比福楼拜略高。
语言: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无论讲什么事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行动: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性格特点: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睿智,博学多识。
作品:《猎人笔记》《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
肖像: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语言: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语言精练
行动: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性格特点: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作品:《小东西》《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左拉(1840-1902)
肖像: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时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语言:很少讲话。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行动: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性格特点:温和,沉默寡言,坚毅聪慧。
作品:《小酒店》《萌芽》等
这篇文章描写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人物之间的交流,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热情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还有写作方式。
作者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姿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写四位作家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则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四、中国的沙龙
要说“沙龙”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流行于法国,我本人是不太认同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魏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讲的就是一群文人的沙龙啊!更别说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所以我认为,中国才是“沙龙”老祖宗!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一个自豪感。
1、《兰亭集序》
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孙绰、谢安与孙统等四十一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的兰亭举行了一次集会,按古人上巳修禊的习俗,要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临水洗濯,去除不祥,诗人们在曲水旁,将盛着酒的杯子从曲水上游放出,让它顺着流水漂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畅饮此杯,临流赋诗。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为此写了一篇序文,那就是千古留名的《兰亭集序》,因为羲之的书法出神入化,《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文也不胫而走,脍炙人口,但羲之的《兰亭诗》即较少为人注意,其实诗、文表现的思想与描绘的景象有不少相同之处,可互相发明。
2、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活动区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省辉县西北一带。(可能我们对嵇康和阮咸比较熟悉)《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但在当时年代不失为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3、林徽因:中国第一个开沙龙的绝代佳人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民国时期,具有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在中国举办过一个著名沙龙,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东方色彩的文化沙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识精英如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闻一多、梁思成、林徽因等利用聚餐、茶会组织沙龙,在自由自在的品茗或餐饮中纵论古今、谈天说地,彰显学问之美,追寻人生之乐。其中,林徽因的沙龙最具代表性。
林徽因是一位才貌双全、个性鲜明的奇女子。早年曾留学欧洲、美国,于文学、建筑学、艺术等皆有精深的造诣。1930年,她和丈夫梁思成由东北大学到北京工作,安家东城区的北总布胡同3号。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幽静典雅,每逢周六下午,一些学术大家、社会名流,总会自觉地来到这块极其舒适雅致的地方,品茶闲聊,切磋学问。
那时,在中国文化圈具有特别影响的人物胡适、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是这里的常客,还有来北京访学的美国历史学家费正卿和费慰梅夫妇等外国朋友。每当聚首,林徽因是当然的中心,其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严密的推理、流利的口才,以及得理不让人的气势,在场者皆为之折服。聚会中,他们的话题总是没完,大半天过去了,仍恋恋不舍,只能期盼下一次聚会早日到来。久而久之,林徽因的茶会就声名鹊起,为学界和文化界所侧目。
1933年秋天,燕京大学新闻系三年级学生萧乾写了一篇散文《蚕》,在《大公报·副刊》编辑沈从文的帮助下刊出了,意外地得到林徽因的赏识。为激励后进,广交朋友,林徽因特意邀请这位初出茅庐的小青年来参加他们的聚会。萧乾闻讯后,激动异常。时隔半个多世纪,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赶往林家出席茶会的情景。
除了凝聚学界朋友、奖掖后进,沙龙还结交海外名人。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美国专家费正清夫妇,就是客厅的座上宾。1932年,酷爱中国文化的费正清和费慰梅特意造访中国,在北总布胡同附近的一个小巷遇到林徽因夫妇,于是,费正清夫妇很快便成了沙龙的常客,并通过梁思成夫妇结识了金岳霖、张奚若、沈从文等许多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
应该说,沙龙给费正清夫妇的享受是全方位的,包括学术、历史、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而且很多东西在书本上是根本找不到的。费正清夫妇还和梁思成夫妇结伴往山西调查古建筑,实地考察那里的山山水水、市镇乡村、风土人情,深刻领略中国基层的社会生活和族群风貌,切身体验中国的乡村文化,这为费正清夫妇后来在研究中国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学术成果,奠定了根基。
4、陈道明沙龙爆粗口获赞
大家还记得大年初一,冯导跟大佬们聚会。陈道明啊、歌唱家张燕、《芳华》女主苗苗、葛优,都去了。
在曝光的视频里,陈道明弹琴、张燕在一旁演唱,虽然是朋友聚会,但也展示了一首高规格《绒花》。
一曲完,冯导醉醺醺的出现了。说是让苗苗给大家跳个舞,让大家看看他为啥选苗苗当《芳华》女主角。
估计,冯导也喝嗨了,抓着苗苗的手说,想借这个机会,让更多人认识苗苗。
但从视频来看,苗苗也不是跳舞的装束。
陈道明可能想解个围就说:我觉得呢,作为演员,在这种场合有些不方便。第一呢,她穿着高跟鞋,不便跳。第二还没说出口,旁边就有人起哄,比划比划也行啊。
陈道明腾地一下站起来了,“你TM没见过跳舞啊!”
冯导又看了看苗苗说,“脱了高跟鞋跳吧。”
最后还是光脚跳了,陈道明弹琴,张燕伴唱,把这个略有尴尬的才艺表演演完了。
但这个视频,一经上传上网,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这件事给我的思考是:当演员真不容易,当女演员更不容易,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贵圈(娱乐圈)是真乱呀!还是圈子决定一切唉!
最后,我想用改编自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303—361)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习总五年,岁在戊戌,立冬之初,会于健翔桥北之国音,研究生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高楼大厦,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高山流水,列坐其次。遍地丝竹管弦之盛,一教一学,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同学之相与,俯仰一世。或研究理论,悟言一室之内;或学习表演,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学,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学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学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课短事多,期末于尽!今人云:“成绩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学习之由,若为成绩,未尝不悲哀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学好习为自己,做栋梁为国家。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同学,录其日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总书记执政五年,时在戊戌之年,十一月上旬,我们会集在健翔桥北的中国音乐学院,为了读研究生。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国音这个地方有高楼大厦,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依靠高山流水花园,排列坐在旁边,遍地都是演奏音乐的盛况,老师一边教,我们一边学,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同学们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同学研究音乐理论,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同学学习音乐表演,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所学的内容已经厌倦,感情随着厌学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学习的兴趣,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上课的机会少,期末考试就要到了。今日的学生说:“成绩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学习的原因,只是看中学习成绩,总难免要在读书前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好好学习是为了自己,争做栋梁之才是为了报效祖国,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同学的名字,记下他们日更的文章,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正所谓:
“天猫双十一,购物在所因。
仰望购物车,俯磐卡余额。
想买无优惠,广告却自陈。
大件无需买,点卷莫不均。
商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译文:今天是十一月十一日,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节,所以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购物。看看购物车,再看看卡里的余额。想买的东西没有优惠,不想买的广告却自动发来。大件物品不用我买,但还愁优惠卷分配的不均匀。商品虽然参差不齐,但适合我的无非就是新买的这些。改编自王羲之《兰亭诗六首·其三》,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创作并编入《兰亭诗集》而流传至今的六首诗,其中一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这六首诗的地位与名气均不如诗集的序文《兰亭集序》,但标志着诗人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诗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
2018年11月11日 22:36
于北京 西城 大北居
后记:
解释一下另外两个“沙龙”的意思。
1、阿里埃勒·沙龙(希伯来语:אריאל שרון;英语:Ariel Sharon;1928年2月26日-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国防部长(1981-1984)、前总理(2001.3.7—2006.4.11)。
沙龙是以色列武装部队早期领导人之一,是经验丰富的将军。沙龙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创建人之一,亦是前任党主席(1999年—2005年)。
沙龙在以色列防卫军服役超过30年,是以色列建国以来战功最大的将军。在2005年末,沙龙离开利库德集团,建立“以色列前进党”(又名“国家责任党”)。2014年1月11日,阿里埃勒·沙龙因重度中风昏迷八年后在特拉维夫谢巴赫康复中心去世,享年86岁。
2、“美发沙龙”
一个提供专业美发服务的高档营业场所的代名词。什么才能称之为美发沙龙?
条件一:提供专业美发服务的营业场地应为150平米以上。
条件二:专业美发工作及服务人员十人以上。
条件三:装修档次必须为高档,能适合名流、名媛、贵妇聚会交流。
条件四:一定要配置播放典雅时尚的音乐和喝咖啡聊天的专用区域。
条件五:美发服务产品必须要有2款以上的国际知名品牌驻场。
如未达到以上五个条件的美发经营场所,均不能称为“美发沙龙”一般这种店铺相对来说比较出名,收费也比较贵,但是功夫也是不错的,服务也周到。
附文:《从巴黎咖啡馆走出的艺术家们》
1869年,西斯莱一家住在蒙马特高地山脚的花城17号。与高地俯视的巴黎市中心不同,这个1860年才被当时负责巴黎城市改造的奥斯曼划归巴黎市的街区,几乎仍处于野生状态。除了能提供廉价住房,艺术家尤其是早期印象派画家们对蒙马特高地开阔的视野和浪漫的一面情有独钟。而当时的学院派画家,即属于官方美术沙龙的群体,大都住在西边相邻的17区,那是巴黎最好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对西斯莱而言,蒙马特有其值得称道的地方:他和巴齐耶共用的画室位于南边不远处,而与巴齐耶、马奈、雷诺阿、德加、方丹·拉图尔、莫奈、毕沙罗、塞尚等其他未来的印象派画家们经常见面的盖尔波瓦咖啡馆,离这儿也不远。这群人代表着1870年普法战争前夕形成的前卫派,甚至被称为“盖尔波瓦画派”。他们在这里热烈地讨论着展览计划。马奈是小团体的核心人物,这个咖啡馆是他于1863年发现的,当时他常去旁边的店里买颜料。作家左拉、评论家阿斯特吕克、迪雷和摄影师纳达尔也经常来这儿。左拉在小说《作品》里写过这家咖啡馆,用的名字是“博德坎咖啡馆”。这家原位于蒙马特南边皮嘉尔广场克里希大道9号的咖啡馆,被称为“永远的波希米亚文化及艺术圣地”,是当时巴黎的精神象征,可惜如今已无迹可寻。
德加晚年一直住在克里希大道6号,就在盖尔波瓦咖啡馆对面,他是在蒙马特居住的最后一位印象派画家。11号住过毕加索。莫奈在广场皮嘉尔街28号有间画室,16号住过女作家乔治•桑,当时她正和钢琴家肖邦热恋。他们会经常到附近莎达街16号的荷兰浪漫派画家阿里•谢佛尔家聚会,如今这座宅邸已改为“浪漫时代博物馆”,收藏有乔治•桑的遗物和画像,以纪念这位浪漫小说家。
克里希大道西端,靠近克里希广场的130号,当年住过毕加索,隔壁的128号住过修拉。马奈住在离克里希广场不远的巴蒂尼奥勒街34号。克里希广场也曾是多部影片的场景,比如特吕弗的《四百击》。广场附近的克里希大街7号是一家三厅前卫影院,执导过《巴黎野玫瑰》(1986)的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为其创始人之一。他和《地下铁》(1985)的吕克·贝松、《新桥恋人》(1991)的莱奥·卡拉克斯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法国电影三天才”,即“BBC”。
皮嘉尔和克里希一带是享乐主义者的天堂,巴黎著名的声色场所、举世闻名的红磨坊就在克里希大道82号。红磨坊之所以著名,原因之一是画坛怪杰图卢兹•洛特雷克从1885年至1901年三十七岁去世时,以歌舞厅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名画;二是这里上演的有情色之惑的法国康康舞,几乎被世界各国视为法国的民族舞蹈,使得很多旅游者趋之若鹜。前面说过让·雷诺阿以红磨坊为题材拍过一部《法国康康舞》(1955),而由巴兹·鲁赫曼执导、妮可·基德曼主演的音乐电影《红磨坊》(2001),也为这家著名夜总会带来不朽的声誉。
红磨坊的左边是勒比克街,往上走便是蒙马特中心。勒比克街15号,是双风车咖啡馆,《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莉,就是在这家咖啡馆当服务生的。现在咖啡馆墙上贴了一张艾米莉的扮演者奥黛丽·塔图的签名照片,以供四面八方的游客参观。
勒比克街54号,是凡·高和他弟弟提奥的旧居。凡·高1886年从荷兰来到巴黎投靠家族中唯一与其保持密切关系的弟弟。提奥代理了大量印象派作品,凡·高因此结识了不少印象派画家。1887年11月,凡·高与高更相遇,一见如故。第二年,两人在南部普罗旺斯小镇阿尔勒一起度过了六十二天。他们经常在咖啡馆相互画肖像画,凡·高更是经常作画到凌晨,他的画作里就有一幅《夜间咖啡馆》,还有一幅《夜晚露天咖啡座》。但两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导致某一天在与高更的争执中,凡·高陷入疯狂而拔刀相向,最后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1889年5月,在提奥的安排下,凡·高到二十公里外的圣雷米精神病医院进行疗养。次年5月,凡·高来到巴黎北部小城奥维尔求医,住在市政厅对面拉武咖啡馆的阁楼里。他仍勤奋作画,七十天后在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两天后身亡。他给提奥留下的遗嘱中写道:“我相信,在我死后,会在咖啡馆举办我的画展的。”可惜提奥半年后也病逝了。1996年,在凡·高去世一百六年后,拉武咖啡馆终于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凡·高画展,了却其遗愿。如今这家咖啡馆已改名为“凡·高之家”。
刚刚去世的法国电影大师阿仑·雷乃早年以短片出道,处女作即是以凡·高画作为影像素材讲述其生平的纪录片《凡·高》(1948),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近年英国还有一部以纪录片方式制作的电视电影《凡·高:画语人生》(2010),主演是“神探夏洛克”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这位英国男星此后出演了《霍比特人》和《星际迷航:暗黑无界》等好莱坞大制作。
从加布里埃尔街往北走,在柳树街和圣吕斯蒂克街交会处,有一家餐馆叫不拘礼节,其原名叫桌球,也是蒙马特艺术家们出没之处,凡·高于1886年在此创作了《供跳舞的小咖啡馆》。
参考文献:
《十九世纪欧洲文化沙龙对音乐发展之影响》
《法国沙龙音乐管窥》
《绝密!全球十间让艺术家们中毒很深的咖啡馆》
《做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这个选择也许影响孩子一生》
《林徽因:中国第一个开沙龙的绝代佳人》
《陈道明:你TM没见过跳舞啊?》
《为什么理发店叫“沙龙”呢?“沙龙”到底是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