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忍不住要将这部书的目录部分抄录于此:
1、燃烧的海 629年--717年
2、伊斯坦布尔的梦想 1071年--1422年
3、苏丹和皇帝 1432年-1451年
4、割断的喉咙 1451年2月--1452年1月
5、黑暗的教堂 1452年11月--1453年2月
6、城墙和大炮 1453年1月---2月
7、浩瀚如繁星 1453年3月--4月
8、世界末日的恐怖号角 1453年4月6日--19日
9、上帝的神风 1453年4月1日---20日
10、鲜血的螺旋 1453年4月20日--28日
11、恐怖的机械 1453年4月28日--5月25日
12、不详之兆 1453年5月24日---26日
13、铭记这一天 1453年5月27日--28日
14、紧锁的城门 1453年5月29日凌晨1点30分
15、一捧尘土 1453年5月29日早上6点
16、世界的梦魇 1453年--1683年
在这目录中我们目睹的是一场战争的始末。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发生在第15章:一捧尘土。作者罗杰 克劳利对于时间娴熟的驾驭能力一如他对内容的掌控。《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精彩尽然在文字,而是场景。我们甚少能在一本历史书中看到如此精确的时间记录。罗杰 克劳利总有办法让读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回到曾经发生过的一年,回到曾经出现过的一日,甚至回到曾经存在过的一个时辰。这些记录都在《地中海史诗三部曲》中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这本书里。
罗杰 克劳利在书的序言部分引用了地中海史学家费尔南 布罗代尔的一段话:
“这片大海耐心地为我们重演了过去的景象,将其放置在蓝天之下,厚土之上,我们能亲眼看见这天与地,它们如同很久以前一样。只消集中注意力思考片刻或者瞬间的白日梦,这个过去就栩栩如生地回来了。”
的确,罗杰·克劳利用自己的智识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历史叙述。
1453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分水岭还有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君士坦丁堡。也就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在亚洲与欧洲的交界处。如果从俯瞰的角度来观察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的话,我们首先看到是东罗马帝国以及其背后的欧洲腹地,在东罗马帝国的东面则是刚刚兴起的奥斯曼帝国。我们再将视野收窄一些的话,可以将目光聚焦在巴尔干半岛的东端。博普鲁斯海峡是亚洲与欧洲的天然分界线。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中,罗杰·克劳利将大量的文字都集中堆砌在君士坦丁堡面向东方的那一堵高大威猛的城墙之上。
罗杰·克劳利在这部书的目录中所记录的时间线精细地标记了1453这一年,这种精确到天的时间记录太珍贵了。正如罗杰·克劳利本人提及的,《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有赖于当时大量的记载和记录。按照西方历史的划分习惯,在1453年之后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也就是1500年之后,欧洲走出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但是我们会发现,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所讲述的故事中,欧洲已经在发生着某种变化了,能直接影响东罗马帝国命运的已经不是罗马,而是威尼斯和热那亚了。
在评判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中的种种故事之时,还需要多品味一下罗杰·克劳利的态度。在他的笔下,不论是奥斯曼帝国的默罕默德二世,还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十一世,两人各自的勇气和勇敢在独自面对走投无路的境况之下完成各自的命运。罗杰·克劳利用不着偏袒或是偏帮其中任何一方。对于这两位“困兽式”的人物身上,罗杰·克劳利看重的是他们的胆量。在君士坦丁堡城墙的两侧,默罕默德二世与君士坦丁十一世都要面对变幻不测的命运。即便一位拥兵十万,另一位拥兵不足万人。在命运的面前,他们两人几乎没有差别。在这一点上,罗杰·克劳利的叙述相当成功。我想,罗杰·克劳利之所以如此写,是因为由1453年延续而来的纷争迄今仍在。
我相信读者在面对《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时,不是单纯的观看一场战争。这场城池争夺之战中包含的内容实在过于庞杂了。天然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在这里。如果将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作为一个历史时间节点的话,不论上溯,还是下行,我们都会觉得1453年会显得特别突出。而这一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讲,正好是大明朝景泰四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在位。
从现在已知的历史发展来看,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似乎对于遥远的东方无甚特别的影响。不过我们得知道君士坦丁堡在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之后,欧洲放弃了博普鲁斯海峡,借道更为遥远的非洲海岸线,绕过好望角,驾着桅杆帆船朝着太平洋深处驶来。大航海的时代就是这样开启的。二百多年后,在1644年前后的明清之战中,大明朝的利器------红衣大炮正是从远道而来的欧洲人手中买来的。从这两个关联不甚强的历史时间来看,不过区区两百年而已,整个世界就翻天覆地改变了。欧洲失去了作为东方门户的君士坦丁堡后,却收获了通往太平洋的航道。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中有关火枪、巨炮的描述已经足够多了。只不过这些“可怕的怪物”出现时间值得我们思考一下。
我们谁都无法预知历史会朝那个方向行进,即便浩瀚的文字记录不愿意遗漏任何时间。但是历史的教训与历史的走向似乎永远都是分道扬镳。不论是哪一片海洋,还是哪一幅土地,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狼奔豕突的凌乱中,独自走出自己的历史来。罗杰·克劳利在驾驭地中海的历史时,同样是独自面对过去的时光,并从这些时光中找到那些值得寻味的故事。
《1453年:君士坦丁堡之战》一书中让人最为惆怅的描写不是那些发生在城墙两侧的鏖战,而是君士坦丁堡另一侧朝向欧洲大陆的海面上。罗杰·克劳利一次又一次地让守卫君士坦丁堡的人回过头去,仔细搜寻大海之上的任何动静,可惜,那片大海之上始终空空荡荡。那焦急的目光在1453年5月29日早上6点钟之后便戛然而止了。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