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挑菜节,挑菜节唐朝就有,或起源更早
在某些网络百科里,说农历二月二,仕女出郊拾菜,谓之挑菜节,宋代已有风俗。实际二月二挑菜的风俗起源更加古老,而唐朝就已经叫做“挑菜日”。
先来看看唐朝白居易有名的《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唐] 白居易《二月二日》
这是中唐时期白居易的二月二,一场新雨之后,草芽和菜叶都长出来了,那长安英气的少年公子,穿着新衣并排在路口,打算郊外旅游踏青去。
这已经说明中唐时代,二月二已经成为一个踏青旅游的好日子。但白居易特地点出了“菜甲”,就是说,二月二日的新鲜菜是这个节日的重要一环。
回到古老的农历,二月二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它是一年春天的第二个月,此时大地经过一个月的春风化冻,地气膏腴,此时有惊蛰节气的雨水滋润,沉睡在泥土里的种子发芽,树木长出新叶,百花齐放。在上古就是最适合春耕的时段。惊蛰时节,皇帝会在郊外迎接青帝归来,祝祷风调雨顺,雷雨催生万木,是一年农事的开始。
二月二和惊蛰重合,就成了春耕节,所谓二月二龙抬头,有天象的苍龙星宿自天空升起,有雨水如龙王布施,山川披绿,有人心的昂扬与活力。
在古代,惊蛰和二月的空气雨水生物植物都有一种特殊的催发生命力的阳气,所以形成了在户外行走,以及吃春菜的习俗,这样可以健身去病,得天地自然保佑。
这种传统并非唐宋之时就有,而是更古老的遗留,一种自发地感受春天的人与自然的互动。
白居易写的“菜甲”,多半是人工的田园蔬菜的嫩叶,因为菜在中国古代多半是指人工培养的可以大规模种植作为食物的植物。
比如杜甫也有“自锄惜菜甲,小摘为情亲。”
菜园里的菜叶子还没有长多,我小小摘一点,只是为了款待难得一来的客人。可见新鲜刚长出的菜的珍贵。
“菜甲未齐初出叶,树阴方合掩重门。”
晚唐韩偓写菜甲,简直像写刚刚出土还顶着壳的小嫩苗,是天地里的新绿。
这样的头茬嫩菜当然甜美。最适合二月二吃。
但是还有一些生命力更顽强的野菜,漫山遍野,比如苜蓿,荠菜,蒲公英,车前子,它们已经在惊蛰二月的雨水中占领了荒郊野外,秀色可餐。这些野菜为什么没有变成人工的蔬菜,是因为它们繁殖能力强,不需要人工护理,但食用的季节非常短暂,成为人工蔬菜和荒年的一种野生食物补充。
但是中国向来药食同源,这些野生的植物多半成为了草药的来源,有着特殊的功效。
这也是二月二在新鲜蔬菜的同时,人们更愿意在踏青的同时采摘野菜,领略野菜的风味,吃的是一种天然而保健的食品,吃的是春天。
所以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如同端午吃艾叶酒,秋天喝菊花酿是一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
不嫌蚁酒冲愁肺,却忆渔蓑覆病身。
何事晚来微雨后,锦江春学曲江春。”[唐] 郑谷蜀中春日(一作雨)
这是我所看到的,比宋朝的挑菜节更久远的唐朝的一首诗。海棠花开意味着惊蛰二月的到来,诗人在四川过的二月。诗中很自然的写到,和暖又逢“挑菜日”,这就已经明确了“挑菜日”是二月二的别称,在唐朝就有在二月二踏青采摘野菜并食用的风俗。
民间的传统悠远而悠久,起在文字的记录之前。唐朝二月二叫挑菜日,它的起源或更久远。
到了宋朝之后,大力发展农业,形成宋朝特殊的平民市井文化,挑菜节也就发扬光大。
“穿花蹴踏千秋索,挑菜嬉游二月晴。
已被风光催我老,懒随儿辈遶春城。”[宋] 黄庭坚《次韵元礼春怀十首》
这是北宋黄庭坚的二月二日诗,女孩子们在花间荡秋千,一起拿着篮子去郊外踏青顺便挑野菜回家。黄庭坚觉得自己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
那么郊外有那么多野菜吗?
实际这个时候吃野菜也不过是一种点缀,更多的人不过是借着这个机会踏青游玩,有孩子的家庭无非是叫孩子认识原野的种种新鲜。若真拿野菜当菜吃,全民出动,只怕山也会秃。这是大宋的寓教于乐。
真正的菜还是田园新鲜的菜苗,此时吃一口,也是春苗春芽,吃进去了一整个春天的感觉。所以挑菜未必是挑野菜,在自家园子里的新鲜菜,小菜贩篮子里的蔬菜,都是这个节日的时令美味。
当然像薛宝钗拿一吊钱去买枸杞叶尖,我也不反对,在享受了舌尖上的春天时,也算促进了消费,那银子多少落在辛苦的农民的荷包里。
二月二,你游玩了那些地方,感受了怎样的春天,告诉我你吃了哪些春天的美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