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看到了第三回,林黛玉泣别父亲林如海,乘船坐轿来到了贾府。据说黛玉进贾府这一段非常经典,所以我阅读时也特别仔细,发现作者描述的几乎都是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我就来谈谈其中非常精彩的四小段吧。
拜见大舅舅
黛玉拜见过贾母和舅母嫂子和众姐妹后,便要去拜见二位舅舅,邢夫人先带了黛玉去见大舅舅贾赦,贾赦不忍相见,交代了一番话。「黛玉忙站起身来一一答应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那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
黛玉原是拜见大舅舅,但大舅舅只是派人传话,出于对长辈的尊重,黛玉是“忙站起身来一一答应了”,而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后大舅母留饭,黛玉的回答更是得体,既说明了不留下吃饭的原因,又没有驳了邢夫人的面子,两下兼顾,所以邢夫人听了笑道:“这也罢了。”体现出其对黛玉得体回答的肯定和认可。
王夫人让座
黛玉随后去拜见二舅舅贾政,但贾政斋戒去了,依然没有见到。「王夫人坐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此处黛玉的心理描写,已经把黛玉聪敏的心思透露无疑,她先是看到了空着的位子,而王夫人只坐在西边下首,于是她知道东边乃主位,是二舅舅日常之位,王夫人作为主人,自然邀请她上坐。
黛玉坐到了炕旁边的一张椅子上,王夫人虽然再三要求,黛玉终究还是没有坐贾政的那个位子,而是挨着王夫人坐了,由此可见,黛玉眼中心中皆有一个礼字,而这些细节皆是她自幼习得的。
贾母传饭
贾母传晚饭了,于是王夫人带着黛玉过去吃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是不在这里吃饭的,你是客,原该这么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主人请客吃饭,左手第一位为上座,其次为右首第一位,接着是左手第二位,右手第二位。
黛玉推辞,是因为王夫人和两个嫂子都在,她不敢上坐,贾母解释后才告了坐。黛玉的几番推辞,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充分展现了大家闺秀的风范。
饭后喝茶
「饭毕,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这时候黛玉内心产生了矛盾,这些规矩跟她在家时父亲教的规矩不一样,「只得随和些,接了茶。」但她没有急着喝,而是细心的观察其他人,「又有人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又盥手毕。然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
又一极其细致的描写,既然跟家中的规矩不同,得入乡随俗,但又得不露声色,不让别人发现,所以她在动作上比别人慢了半拍,“照样”两字,暗示出黛玉已经学会了贾府这个饭后先漱口方饮茶的规矩。
如果黛玉端了漱口的茶喝了一口呢?定会被荣府的下人们耻笑,但她心眼并用,无形中学会了新规矩,这种后天习得的大家闺秀风范,绝非一日之功。
那么林黛玉如此聪慧,她的父亲林如海又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红楼梦》对林如海的着墨不多,但聊聊数笔已经把一个世家子弟的俊朗身段刻画得淋漓尽致。
林如海的先祖封侯,封袭至四世,到了林如海这里,他虽为列侯世家,却凭实力考中探花,先为兰台寺大夫,后为扬州巡盐御史。
富贵的铜臭和清怡的书香,这本是世俗里两种对立矛盾的品味,在林如海身上却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贾雨村被罢官后谋到林家做了林黛玉的老师,再后来林如海更为贾雨村搭上了东山再起的桥梁。
「因向蒙教训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落难的贾雨村来求官居二品的林如海,却感受到对方的一片真诚感激之情,没有丝毫高高在上的拿捏姿态,反而是「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他不光为贾雨村找好了引荐之人贾政,一路之上以及进京之后打通各环节所需的银两费用也由林如海相助。
如此细心相助还嫌不足,他更是进一步打消了贾雨村内心的顾虑,「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一家,乃荣公之孙」,拉近了贾雨村与贾府心灵上的距离,接着,「……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之流,故第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林如海如此一番耐心的交待,消除了贾雨村心里的被拒之忧,于是他彻底放下心来。
虽然《红楼梦》距今已有几百年了,但今日读来却依然深有感悟,父母的身教对孩子的潜移默化远比谆谆教导来得更为有效。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