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久别重回Waterloo,拜访好友郭老师,因缘结识一对年轻夫妇。才知二位都是老师,先生刘老师刚推出自己的处女作《心霾》,带着小说打印稿与郭老师探讨交流。
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华人果真卧虎藏龙,偶遇就是作家。鄙人作为文学爱好者,自然希望拜读。喜得刘老师首肯,有幸借来一读。
小说可读性很强,一口气就读完了。因为仅是初稿,尚存在些许瑕疵,如错别字,还有人名前后不统一等,但并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2】
《心霾》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
作者刘树森,笔名破朗漠,加拿大中学老师。
小说的架构设计、人物角色很为巧妙,可见作者用心独到、功力非凡。
回想那晚初次见面,刘老师寡言少语,谦谦君子,看来内秀的人,一般谨言慎语,心思细腻,着笔则行云流水。
小说描述几个案件:摩天轮肖蓉自杀案、刘洋嫖娼案、付柔绑架案,初看毫无关联的案件最终牵绕在一起,案情大白。
而其中关键人物刘子衿,因着记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得以有机会深入到各个案件调查中,促使幕后人物逐步显山露水。
小说不仅仅是玩玩侦探推理的技巧,更重要的反映社会现实,这应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本文作者虽然旅居海外,但对国内热点十分熟悉,其中刘洋嫖娼案,明显源出那个著名的案件,只是作者有所改编。而国内诸多热点,诸如雾霾、贪腐、情色、裸条、同性恋、教兽等都有涉及,真实披露了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
作为处女作,真心说很不错,功底强,构思巧!
【3】
从个人角度,以为部分细节有待进一步斟酌。
其一,侦探小说如何将案情揭示出来,最显功力。
本书通过三个人完成这个过程。先是刘子衿的女友方芳的推理,其次是警官队长楚天舒的推理,而最后是方芳的自述才将案情揭密,幕后推手终于浮出水面。
案件始发,颇为离奇,充满悬念。但最后通过三个人的推理结局,似乎过于仓促、简单,缺少看头。如果增加一些警察破案过程,是否更加扑朔迷离,增添吸引力?
在全部案件侦破过程中,作为记者刘子衿更有热情,而警察却基本不作为。谄上欺下者有之,巴结奉承者有之,混日子者有之,为虎作伥者有之,只是真正谋事者缺失。这点似乎有待商榷。
或者作者有意这么设计,来反映我天朝部分检察昏庸、惰怠的现状?
其二,侦探小说必定要揭示谜底,谜底同样至关重要
本书中最后案情揭开,幕后推手是外资发起的AQC计划,借治理雾霾获取国内讯息,实则一个间谍计划。
这样设计,想必我天朝政府肯定乐意接受。但真实性值得信赖吗?国外某些势力真是如此居心叵测?
或者这又是作者的有意设计?因为作为我天朝的笔者,其实都有心霾锁住,自由写作实难苛求。有些东西不是不能写,而是不敢写。这点,你懂,我懂。所以最终只得屈从主旋律。
【3】
因是侦探小说,不由想起东野圭吾。
初读东野圭吾的书,全当侦探小说来看。待真正看懂,才发现东野圭吾却是抒写爱情的高手。只是他笔下的爱情,没有传统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
例如《解忧杂货店》。通过作者抽丝拨茧,才看懂背后的故事。浪矢杂货店和丸之光孤儿院的千丝万缕的羁绊,却是缘自多年前那对私奔未遂的男女对彼此永恒的眷恋。
还有《白夜行》。随着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剧情展开,终于真相大白。却有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只是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一切缘于两个小学生的幼小萌生的情愫展开。
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写作技巧。原来,还可以通过侦探小说来抒写爱情故事!
只要有人类存在,爱是永恒的旋律,爱情也是小说是经久不息的主题,古今中外均是如此。
如果作者能从爱情角度来设计谜底,勿需涉及政治,是否更具有普适的价值?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仅供参考。恐有不妥,还望海涵!
【4】
霾,笼罩在大地,那是看得见、闻得到的雾霾。是否有解决办法?不知道。这本也不是作家的应付职责。
霾,萦绕在作家的心中,那是对故国的深爱与忧虑,那是作家对创作自由的无限期许,是永难以消散的心霾。
比雾霾更可怕的是心霾。心霾,恐怕任谁都难以逃脱。
恰于小说中的大学生肖蓉、警官楚天舒还有海归方芳,均以生命为代价以求实现自我价值。
在漫天风沙里,望着你远去,我竟悲伤得不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