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来,大家说的多是回家车难坐、过节太累太折腾等等,却很少有人提到中秋传统和习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首先,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佳节,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按照我国的农历计时法,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古称“仲秋”),十五这天的月亮格外圆润明亮,被人们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所以称作“团圆节”。我国历来有着强烈的家庭家族、亲情伦理观念,“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一轮圆月寄托着国人世代不变的团圆情怀。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是最基本最传统的习俗。而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还有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如拜月、燃灯、观潮。这些习俗的背后,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体现的是人们憧憬未来、追求幸福的朴素情感表达。
其次,是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蕴含美丽情愫的诗词歌赋,令其文化内涵更加丰盈完满。中秋节是“团圆文化”的象征与集结。中秋之夜,赏明月品月饼,共享天伦亲情,其乐融融,这是国人及其重要的精神需要。而亲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遥拜,由此成就了众多的“思乡”“思亲”的美文佳作。这种“思”的渴望,是对“团圆文化”的延伸。“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使到了今天,团圆的形式或许有所改变,但团圆的期盼依旧存在。天上明月、人间情怀,无不寄托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