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文学家喜欢写“疾病”,包括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像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庄子,他的散文里出现的人物几乎没有身体健全的人,都是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如聋子、驼背的人、跛脚的人。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也是如此。曹雪芹描写了大量和疾病有关系的人物和事件,如病绛珠泪还灌溉恩、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秦可卿羞病一命休等。
再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老舍等人,他们的许多文学作品也都和疾病有关。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写了虎妞的难产而亡,鲁迅《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就是迫害狂,《药》中的华小栓的肺痨等。
古代诗歌中更是如此,那些仕途坎坷、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诗人们总是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病骨嶙峋、抑郁桀骜的形象,来突出或反衬自己的爱国情怀或对理想的坚守。例如:陆游的“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真是不一而足。
西方文学作品也有很多写疾病的例子。像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锻造之神赫淮斯托斯就是一个跛子。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王,后来变成了瞎子。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悲剧也描写了一些身体有疾病的人。俄国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像《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都描写了许多心理有疾病的人,如心理扭曲、精神变态等。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叙述人物之一——班吉也是一个精神意识有问题的人。
人食五谷杂粮,哪有永远不生病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疾病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文学本来就是写人,写生活,写社会的。既然社会生活中有一些生病的人和事,文学家描写疾病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是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是表面现象。
对于许多文学家来说,他们之所以喜欢描写疾病,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考量,这才是一个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文学作品只有从疾病的角度阅读,才能把握它们的真意,才能明白作家的良苦用心。
比如中国大思想家庄子。对于庄子的作品,我们只有从疾病的角度去欣赏,才能真正领略庄子散文的精神,明白他老人家的用意。
庄子为何在作品中写了那么多的残疾人呢?像驼背的人,走路不方便的人、盲人等等。
我们知道,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很独特很深刻的人,他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就是和孔子、孟子等儒家学者唱对台戏。比如孟子说一,庄子说二,孟子说东,庄子说西。反正两个人无论什么事都是唱反调,针锋相对。
孔子和孟子提倡修身养性,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庄子和孟子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中国的战国时代。当时很多诸侯国经常打仗,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很没有安全感。所以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乱世,人不能锋芒毕露,否则一旦被国家征用,踏上战场,可能小命不保。
为了生活得更安全更自在,庄子提出一种非常另类和有趣的思想,即一个人不能有本事,越没本事越好,越没本事越安全。什么样的人最没有用处呢?庄子说,当然是那些身体有毛病的人了。
这就是庄子的辩证法思想。他说,凡事都有两面性,一个身体有毛病的人虽然不能上阵打仗,但另有一大好处,就是保全自己自得其乐,这是最大的善。所以庄子作品从来不欣赏像尧舜禹汤那样的圣人,而是一些身体多少有些问题的人。
再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作者为何把《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写成病歪歪的病西施呢?为何不把她写成像薛宝钗、史湘云那样身体健康的人呢?难道作者是随意的吗?非也。这里面蕴含着曹雪芹很深的用意。
首先,黛玉之病和小说的主线——宝黛的爱情发展以及人物的主要个性——抑郁多愁密切相关。另外,还跟作品中的许多细节有直接关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比如,如果林黛玉的身体很健康,一点毛病也没有,那还用贾宝玉整天往怡红院跑吗?还用贾宝玉天天对林黛玉嘘寒问暖吗?如果没有贾宝玉对林黛玉无微不至的关心,怎么表现两人之间的真挚爱情?
再者,如果没有林黛玉的病弱身体,贾母也不会非常怜爱自己的外孙女,像给林黛玉配制人参养容丸,常把林黛玉搂在怀里等,以示怜爱之情。再如,如果林黛玉身体没有病,薛宝钗也不会给林黛玉送燕窝,也就无法表现两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尤其是最终两人爱情的悲剧结局——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如果没有之前的病弱做铺垫,不是太突兀吗?所以《红楼梦》的爱情主题以及很多重要故事都和林黛玉的病体有关。
再比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鲁迅为何以“药”作为小说的名字呢?为何描写华小栓的肺痨呢?如果细读这篇小说,再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就能够很深刻的理解鲁迅先生的用意了。
小说中的华小栓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作品中的其他所有人物像华老栓夫妇、吃饭的食客、刽子手康大叔、夏瑜等,都和华小栓的疾病有关,他们的言语、心理、性格、身份,都通过描写华小栓的疾病得以显现。
比如,如果没有华小栓的肺痨,老实愚昧的华老栓也不会费尽心力买人血馒头,也不会出现那些食客对夏瑜被杀事件的议论,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知。当然也不会出现凶恶残忍的刽子手康大叔和华老栓交接人血馒头的恐怖场面,以及康大叔后来安慰华小栓时的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另外,作品中始终没有正面出现的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肺痨也是密切关联。由于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无知,他们竟然用革命者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病。革命者的鲜血竟然成了愚众治病的良药!
因此,无论是小说情节,人物性格还是作品主题,都和华小栓的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像《药》这个标题本身就和疾病有关。鲁迅想通过药和华小栓的疾病表达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或许华小栓的疾病还有药可治,但像华老栓夫妇、康大叔、食客等人,已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鲁迅先生曾直言,他作品的目的就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药”就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什么才是疗救贫弱的国家和愚昧的国民精神的良药呢?
还有《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周围正常人眼中,他是一个可笑的“迫害狂“患者,但实际上在作者笔下,他才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清醒者,其他人反而是体魄健全而精神贫弱的"精神疾病者”。想想那身体健康总是精神胜利自满自足的阿Q,作者的用意不就很明白了吗?
综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作家描写疾病是一个比较普遍和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读者从中可以发掘出很多耐人寻味的话题。笔者略举几例,算是抛砖引玉,启发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