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4月29,距离毕业剩余2个月时间。刚刚从杭州回来的我,发现两个星期瘦了7斤(是的,打破了以往的极限),面试官那句”你太理想主义了“或许是对我最好的概括。
说难听点,这篇文章记录了一个 no zuo no die 的故事,但也真实讲述了满怀热忱的大学生从对“工作”这个东西满怀希冀和野心,直至慢慢沉淀下来明白什么是“工作”的故事。
不后悔那些感性引导下“冲动”迈出去的步子,因为所有的经历都成了我的阅历,“你走的每一步,全部都算数”。
一.要入门互联网
去年的这个时候,2017年4月末,还记得刚群面完腾讯的暑期实习,广州的天下着点雨,坐在地铁往返大巴上,我接到了一个实习录用电话,一个挺酷的青年教育公司+广告公司,她们看中了我网上大批量定制的经历,需要我对一个大型线下活动的物料负责。
插一句,网上大批量定制纪念品是来源于曾经校园创业的项目,而在这段经历中,懵懵懂懂的我,直觉下写了篇推送,做了个小小的集赞活动,一不小心刷了个屏,把公众号的粉丝从80做到了380,这种从想法到执行到真的表现出成效的过程,让我充满了喜悦和惊喜,也让我坚定了要进入互联网行业,那时候大三初。
4月末至7月暑期,剩2个月,时间点有些尴尬,但总觉得还是要去实践多积累点什么,于是提前沟通好6月末离职这个实习。
嗯,因为暑期实习一定要找个互联网的。
而在这里的2个月,我知道了关于创意和“戳不戳心”的判断。也知道了很多的自由职业者,多为智者而又有自己的个性。同是大四生张荆棘,和几个伙伴做了个公众号叫杂乱无章,陪着大家一起丧一丧,聊聊孤独和治愈,做得有很多粉丝请他们喝维他奶了。建筑出身的刘二喜,绕着台湾环行了一圈,回来广州开了个不打烊书店,淡淡的家的熏香和书香,配备着为沙发客准备的小床。他们随性而自由,起码在别人的第一眼里。
当然,在这里也感受到了写策划、合作方案和将方案落地是两回事。
世界之大,选择千千万万,胸襟是开阔了,但我那股互联网的执念还是在。
在经历了招人-不招-招人的曲折下,找到了美团点评的会员运营实习生。提前沟通时说起需要实习5个月,嗯,这种希望你长久实习的岗位,一般来说会更像正职一样对待而学到更多东西吧~
面试过程很简短,20分钟,见我之前没有互联网相关实习,着重问了下为什么想转互联网运营。-“接地气”。
后来入职后聊起这场面试,上司说“就是有fewl,给人感觉很舒服,你也是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emm,回想一下那天,我穿了一件藏蓝色连衣裙,平平的刘海还异常听话的顺,而说话的语速习惯的慢,也有着20岁年纪下的满脸胶原蛋白和好皮肤,对了,笑起来还有个酒窝。嗯...可能这就是舒服的原因吧。
二.觉得自己好渣
8月开始,互联网秋招的提前批开始打响。那时候的我,还在对应着大家做的哪个工作,对应着运营的哪个模块,目的是什么,重复性工作能不能高效率的完成以至于多点时间去想其它的事情。
8月开始投了一些公司的秋招,和大家一样,想去大公司,梳理了一下以往的经验,简单的做了些自认为足够的准备工作。于是,只知互联网皮毛的我,被各种图形变换、专业问答题、面试给虐了。
唯品会10多人的群面插不上嘴。
腾讯初面面试官的问题远远超于准备,腿软着出来。
51的电话面试,面试官直接连续问了几个“说说另一个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把所有准备好的有成就感的故事说完,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失望。这一刻,我知道自己不管怎样,脱离不了“门外汉”的标签。
...
一个人两次跑去武汉,面试秋招最后的期待-小红书,有惊无险的过了第一次的群面+即兴演讲,回来紧张的过了视频初面,再次去到武汉,终究也挂在了终面笑面虎总监的问题之下。
我意识到这一切反映出两个问题:其一,想做互联网运营,我的积累还远远不够。其二,面对每一次投递,关于为什么想投,凭什么可以,思考地还远远不够深入,准备的一切还远远不够。
在这里特别想引用三节课黄老师的一句话:面试这种事,永远看的是当下的匹配度和一点未来的可能,而但凡是要看未来,不管是由于面试者的判断逻辑有局限,还是被面试者尚不能找到合理合适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和潜力完全展现出来,都会导致这种判断出现偏差。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很可能只是缘分——你们没能够在对的时间彼此遇到,于是失去了一起共事或合作的机会。
三.不想原地踏步
“所有你今天认为的努力,在以后的某一天看来,只不过是原地踏步。”
不想原地踏步,于是,要拓宽见识,要走出舒适区,要输入。
实习期间看着正职们述职,默默的做好笔记记录,不断接触新的东西。把互联网大佬全部搜罗了一遍,什么老道消息、小马宋、keso、三表、caoz的梦呓、李笑来...。以及深度的互联网学习社区,腾讯课堂、三节课、鸟哥笔记、运营研究社等等,也全都躺在了公众号置顶里,没事就拿出来刷一刷。运营之光、增长黑客、自传播也慢慢的在以后的时间里被自己一页页啃完。
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是一条还算捷径的捷径。
11月,走在上班路的扶梯上时,看到三节课竟然也发起了入坑互联网的校园计划,二话不说马上报名,而在这里所收获的,也确实甚至超出了实习所学到的东西,熬了几个星期的夜,打开了新的世界大门,也收获了优秀学员的荣誉,对于运营的积累又多了一层。
检验是否习得某一技能的最好方式,就是输出。
入了抖音的坑,于是尝试着用学到的东西写了篇分析报告。梳理了所有的经历,从自己的角度重新理解了互联网行业的运营(均见简书主页)。
四.我的那些理想主义
当见识得越多,就越会撑起理想主义。
11月的时候,秋招已经陆续落幕,这时候面临的问题是:是否转正?这时我没有其它offer。
但扪心自问:是否能在这个岗位上保持热情的工作2-3年?
为什么会是这个标准?因为对我来说,不出意外,工作将占领70%毕业后的生活,没有热忱...将会是一种煎熬。
so,作为一个不是特别爱吃的人,我能否对于餐饮的内容保持高产出和idea?我能否和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一起成长和创造价值,互相影响还能打打闹说说笑的那种?
我想做点有意思又有价值的事儿,和一群自带传播属性的年轻用户群体打成一片。
半年的实习时间,能看到的已经看到了,虽然手上没offer,但不去试试想要的东西会有遗憾的吧~
1月离职,2月过年回家,除夕那天,我破天荒的和妈妈说:“我们去拜佛吧。”高三那年,虽然几乎每晚失眠,我也没说过这样的话。
说不担心和忧虑是假的。虽然如此,强烈的理想主义作祟下,投递的公司也不多。
3月末,又是一个转折点。
因为我找到了自以为很匹配的公司。
规模不大,全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培养路径中还会要求新人看书、写读书笔记和用户访谈,CEO直接一面,大牛们来自迪斯尼豆瓣淘宝当当,团队中还有我一直憧憬着的增长团队。
CEO出差来广州,花半小时在酒店前台聊了一会儿,很是亲切和蔼。而后的专业面试,面试官还很可爱的跟我说暂停会儿,拿了根香蕉来吃。
好像,一切都很完美。
只是,将我转至了从未接触过的产品岗。
不过,收到产品和运营同样培养的承诺之后,我毅然的买好车票,找好住宿,期待满满的只身来到杭州,开启说好的两星期实习,互相深入了解。
出发之前,我甚至把电脑上的office重装了一遍。困扰了四年的电脑声音问题也被我解决了。只因为我想拿出最好的状态。
五.工作到底是什么
我以为,一切就会这么定了,甚至说好,要和也拿杭州offer的舍友,继续合租做舍友。
但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简单,比如由于思维习惯,我没能hold住产品岗,越做越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比如她们说我履历甚好,以至于期待过高。比如增长团队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比如每晚加班到1、2点,还是缓解不了心急和压力。比如,和大牛们不在同一认知水平上。
“原以为你很有商业头脑...原以为...”
产品岗必须的逻辑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我还远远达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水平,而我目前所擅长的是有趣的idea,文案表达、和细腻的心理洞察。
2个星期,黑眼圈逐渐加重,体重骤降了7斤,每天想着功能、用例、流程、原型。在这里,每一个想法都能很快的落地,只是把每一个需求细化成页面表达出来,远比我想得复杂。因为心急甚至几次忍不住带着哭音回家。
在杭州,我感受到了工作方式的冰火两重天,如果上面我的工作是火,那么我租房的房东,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冰。
独立摄影师和民宿房东双重身份,白天花一段时间拍摄,回来修图,每晚必看电影,而且是法国的。没有办公的公司,不用收邮件,可以晚起可以晚睡。虽然其中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焦虑,但着实自由。
还有着一些小小的习惯:
不贴膜,“都要变旧的,为什么把膜保护得这么新呢?”。
仪式感,离开某一个地方时“等到22:22走吧”
看到某个完美角度会忍不住拿起摄像机。
一些小任性:
“被窝当然是我的风格,爱住不住”。
“民宿赚不赚钱?我不知道啊,没算,一般来说都不会的吧”。
还有着一个电动车,凉爽的晚上不太兜风,因为太舒服而容易走神,遇到警察叔叔...
这两种工作方式,貌似是两个极端。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其中一个极端的我,确实有些心累和力不从心。
所谓工作,或者第一份工作,最重要的不是公司多大,共事的人多牛,而是具体做的这件事儿,我能不能有自信把它做好,开心的做好以及更好。
周五,我离职了,我确实不适合做产品。带着一些让他们失望的难受和一些坚定。在第二天回到了广州,回到了中大。
六.带着一点儿理想主义和脚踏实地出发
我还是想着占据70%生活的工作,有一些热忱,也有一些自信。我想做点有意思的事儿,和一群自带传播属性的年轻用户群体打成一片,为他们提供价值。方式可以是写东西,提idea,或是项目,或者一起探索其它的可能。
看书、阅人、永远单纯。这是我给自己定的成“仙”指南,并不一定受工作限制。
路漫漫其修远兮,手上做的那件事儿,感觉是对的,就够了。(比如现在就想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