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发兴起检查了一下自己的微信支付账单,发现了一个让人心塞的事实:过去几年间不知不觉为知识付费买了许多单,囤积了无数课程。以下是一些不完全的购买记录:
沪江日语课 ¥2300
刘轩的心理学课 ¥69
三公子理财公开课 ¥68
下班后写作课 ¥99
千聊穿搭造型课 ¥69
蚂蚁私塾 ¥199
谢老师的人文课堂 ¥1999
女神训练营 ¥1899
改变自己会员 ¥199
得到听书会员/专栏/课程等 前后花费超过¥2000
这么多消费中,完全读完的并不多。有的是因为开始学习了之后发现内容一般、不值得再花时间学下去了;有的是因为现阶段暂时用不上,就失去了继续往下学的动力;还有的是因为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就搁置了。
根据我不成熟的经验,想要避免在知识付费中采坑,在购买前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
对于技能型的课程,先判断自己现阶段是不是真的需要?
我也买过一些Excel/PPT之类的职场课程,但事实上我在工作中能应用的场合非常少。长期缺少使用的机会,自然学习的动力也会随之减少,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要花费额外的时间来研究,还很少能看到自己的成果。缺少“反馈”这个环节,对学习的热情和效果都会打折扣。
对于拆书型的课程,先考察拆书人的背景和风格:
市面上的拆书课程非常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书摘型:类似于语文考试中的“归纳中心思想” / “故事梗概”,只是把整本书的内容做了一个精简,并没有过多添加自己的东西。
2.漫谈型:从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出发,讲到其它书上的类似观点、发展过程、或是自己的相关经历和思考,旁征博引。这需要拆书者有非常高的知识储备和比较丰富的经历。
3.应用型:比“书摘型”更进一步,除了拆解了书中的核心内容之外,拆书者还会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给出正面应用/反面应用的例子。
对于语言、健身、写作这些公认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的技能,“坚持”本身比上任何课程都重要:
我上过不少写作课,很多课程一上来就指导8大标题套路、10大文章模板之类的。说实话,我真不觉得会有多少人听完之后能把这么多套路全都记住。在写作这件事上,我始终认为内容本身的价值比内容的展现形式更重要,就像英文里所说的"Do the right thing”。
学外语也是一样。考英语阅读时,很多老师都会介绍针对各个题型的解题技巧,比如说先看题目、找出关键字,再回到文章里找相应的答案。这种方法是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但在我的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我发现从头到尾看完文章、再一题题解答,时间和准确率都绰绰有余。
也就是说,在没有把“道”的基础打好之前,学再多的“术”都是在浪费时间。
30天日更挑战: Day 5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