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听好好说话,邱晨讲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那就是人际吸引。的确,现在手机就像是我们离不开的器官,我想原因应该不是我们用着手机提高生活效率,而是上面的社交媒体吧。
我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能有段时间,瞅见他们以平均30秒的频率点开微信(朋友圈)、微博或者知乎。但老是忙着点赞,好像也不好。赞这种东西,多了就廉会价。更多时候我们是看过就算的,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既然大家都那么爱看,我们也会自然的在乎起来。不过在发社交动态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的人经常发,基本一天两三天都可能;但是呢,有的人发的频率就比较低,虽然发出来的可能也是芝麻小事,但总归是看朋友圈多,发的少。
这两种情况呢,据我推测,肯定是后者更在意面子,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不然就不会那么矫情了对不对?不过根据人际交往的对等原则,这样对于动态的态度是不好的,因为你在提升自己发东西的门槛,尤其是你在潜水看朋友动态时,你也会以同样的原则对待他们。
对等原则附加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理论,那就是当你对你朋友的好,是逐步增加的,那对方的心理满足与感情回报,会比一开始就对他们特别好,会大得多。反之若是递减呢,就算你递减之后仍然对他们比一般人好得多,对方一样会讨厌你。不是有个故事就是这样说的,孩子离家出走后,对路边给他一碗面吃的老板感恩涕零,却因为父母的一点小事而生气得离开他们,忘记多少个日夜对自己的好。
这在漫画上的表现也是一样的,许多少年漫画之所以打动人心,就是因为主角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主角面对的敌人必须越来越强,这样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我们的确也很乐意看到作者这样设计,好像我们也随之变强一样。
对创作者的评价也是类似,我们会佩服于井上雄彦的毛笔作画,同时也会慨叹于岸本齐史的编剧能力江河日下。这就好比投资,相比此刻的价值是高是低,我们更想知道它是涨了还是跌了。
经常看到文章鼓励人们开始写作,但往往是过一阵子就会热情消褪的鸡血。而最近看到和菜头说到自己是怎么开始写剧本的,让我笑了好一会。他说相信自己有写剧本的天赋,就写了一本给宁财神看。宁财神看过之后,只说了一句:“你知道你写的是什么吗?你写的是屎。”可是和菜头却没有因此受打击,反而乐观地坚信自己原来有无穷的进步空间。
那知道了这条原则,我们平常应该怎么应用呢?就像前面所说,不要有太大的分享压力就行,不需要太在意品质,因为你的社交动态并不是拿来换取什么注意力,而是与观者互动,得到真实的反馈。就比如今天你遇到一些新鲜事,你就把当下记录下来,分享出去。这是第一步,你可以慢慢你深化,以体现你的进步,而不需要一股脑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