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春节一过,大量务工人员就像候鸟一般涌向东南沿海地区。而今年,老家的亲戚们并没有急着外出,当我询问他们还不出去打工时,他们对我说:“在附近找了工作,工资也不低,不走了,方便!”
虽然钱少些,但离家近了。
是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回家乡发展或到附近的城市就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便是近年来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内迁和偏远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这让往年春节后珠三角、长三角的“用工荒”,在今年更为明显,也让内地省份面临了一场“用工荒”。虽然这两个“荒”有着本质的不同,内地是需要大量基层岗位的普工,而沿海地区更缺乏技术人才。
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格局形成、劳动力流动更加自由的今天,产业升级背景下在岗工人的培训就显得更为迫切,而人力资源作为劳动力市场稳定器的作用也尤显重要。
“用工荒”确实是很多企业着了慌,忙不迭地开始为农民工提高工资或者更好的待遇,以便让新生代的农民工更有尊严的工作。我认为,这固然可以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前来就业,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当前企业用工制度的缺陷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产业工人是指现代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企业从事集体生产劳动,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工人。但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下,农民工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却不能同酬,对农民工拖欠工资、人身伤害等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欠缺,子女教育缺乏保障等。可以这样说,工作上他们是产业工人,待遇上他们仍然是农民。
究其根源,就是当前很多企业和地方政府把农民工当成了经济发展的工具,而不是企业的一员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体制障碍让农民工无法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民工荒正是这种矛盾激化的产物。在我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制度改革明显滞后,农民工一直不能确立其独立的产业工人身份,处于一种不被工业文明和社会格局所接受的状态。在企业受到市场冲击,利润大幅下滑时,农民工就很容易失去工作,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得不到。因此,他们不得不回家或者去其他地方寻找再就业的机会。
由此看来,企业“用工荒”的背后缺的其实不是工人,而是科学的用工机制。【很久以前的一篇小文,近几年,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图片来自高琴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