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前文提到了孝的定义,这里孔子给出了好学的定义。
“食无求饱”即吃饭不追求饱腹感,可以理解为中医养生提倡的七分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而不是五味令人口爽。孔子在这里强调如何通过吃饭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吃饭维系生命是天理,穷奢极欲吃得精细是人欲。诚然如此,但是这句话约束的对象是谁?古代生产力落后,拥有“食以求饱”的条件的人依然是贵族,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底层平民吗?
我们见过许多中年男销冠大腹便便,喝酒喝出脂肪肝,只为拿下某销售对象,他们是有意求饱吗?还是说在他的处境下,为了业绩而做出的牺牲,以至于身体都喝坏了,我相信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人都是爱惜自己身体的。这恰恰是体现底层人的无奈。在这里,食求饱反而是是天理,只是因为要活着。
“居无求安”也是如此。有私人空间是天理,住得华贵是人欲。一方面,“居求安”依然是肉食者有选择权,在古代就是大兴土木,在现代就是私家庄园等等,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亚当斯密27岁在英国任职教授,拥有社会地位又衣食无忧。他依然是那个“心不在焉”的大学问家,投入于经济学哲学思考难以自拔,著书《道德情操论》及《国富论》开创了现代经济学。亚当斯密就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优秀代表。
但是,另一方面,财富等级较低的人通过房贷车贷结婚生子给自己添加沉重的负担,以求人生车房人圆满的生活状态,也是人欲。这并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降低抗风险能力,这是对人生的不负责。这里的“居无求安”即量力而行地改善居住条件,租房买小房都是如此,以抵抗经济周期的波动。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做事快并且说话有数,行动力强又不留下话柄。这一方面是修心的过程,同时也是孔子给出解决上文“食求饱,居求安”的方法论,在做事与说话中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增加财富改善生活。“就有道而正焉”,靠近有道行德行的人,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就是好学了。好学进步不是拥有好的吃住条件,是在做人做事下功夫,其他的自然而然就被吸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