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要求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立根群众是定盘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的力量、智慧和标尺之根。回顾过去,长征胜利是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达到二万五千里的奇迹;展望当下,严峻的国际局势需要凝聚人民的智慧,激扬科技首创斗争精神才能突破技术封锁,跨越重重阻碍;放眼未来,衡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完成的标尺在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否满意。在这样一个国际变局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党员干部必须要重视群众的实况和声音,下决心锻造能够摈弃假象和杂音的“千里眼,顺风耳”。
那么如何锻造呢?“千里眼,顺风耳”既要求党员干部主动去看去听,又需要党员干部持续为群众赋能,激励群众自发参与社会建设,反馈实际情况,提出恰当意见。
首先,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求是挺进、忠于人民、植根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满腔的人民情怀和公仆精神激发红色动能,投入工作之中。同时充分重视基层历练实践,把乡镇岗位作为提升硬本领的主阵地,主动下沉,问需解难。收集基层活情况,腾出精力抓落实,熟悉一线生产生活方式,了解民心,珍惜民力,成为稳得住、拉得出、眼睛亮、耳朵灵的近民型战斗人才。
其次是掀起群众发表意见的潮流,在意识形态上公认群众提意见谈愿景为一项民用权,平等与群众双向交流,让群众敢说话、说实话、说前卫的话。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好党组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自己定位为联络员的角色,在基层落实政策解读和决策实施,保证群众充分知情。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吸收群众意见并给予反馈处理,提高群众发挥创造的积极性。积极利用年轻态的信息化手段,搭建乡镇社区公众号平台,尽绵薄之力畅通群众向上说话的渠道。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一直以来,如果说党组织工作是一棵大树,那么人民群众就是土壤下发达的根系,从中流淌出的智慧和经验时时刻刻都在“反哺”党组织。在未来党员干部的工作中,向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是大势所趋,随着群众集体智商素养增高,能够更加理解和配合政府工作,同时对社会建设逐渐具备独到见解和期盼,营造一个群众向党组织建言献策的氛围必不可少。
锻造“千里眼,顺风耳”,遇见改革引擎;听一席民意,遇见康盛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