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我也是一个心灵极度敏感的人。就是我读初一的时候,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小巷深处》,都能把我感动的热泪盈眶的那种。
后来,大脑中感性的区域慢慢退化,理性的部分渐渐生长。我就开始研究:什么样的文章才能感人至深,极具“催泪效果”。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了:将“炸堤理论”运用的恰到好处的文章,就能把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轰炸的支离破碎,梨花带雨。
(一)何谓“炸堤”
自然界的瀑布飞流直下,落地四溅,总是带给人一种壮观、震心动魄的感受。
但是,流水常在,而瀑布不常有。生活在一个没有瀑布的地方,要怎样才能目睹瀑布的壮观呢?答案很明显啊——看“人造瀑布”啊。
那要怎么样才能看到人造瀑布呢?首先,我们找到一条小河。然后在河中筑起一道堤坝,将流水拦截起来。堤坝要足够高足够结实,拦截的水才能足够多。随着时间的流逝,河水越涨越高,随时都有冲破堤坝,奔涌而下的可能。
然后我们就静静地观察,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你要事先准备好炸药,就在河水即将冲破堤坝的那一瞬间,你同时点燃炸药,把堤坝炸掉。这样,你就能看到一幕壮观的“人造瀑布”。
(二)文学创作中的“炸堤”
观看瀑布时的感受,我们一定似曾相识。因为这种感受,在电影、小说、歌曲……等艺术作品中也会时常供应。
在文学创作中,就有一种煽情技巧叫做“蓄水炸堤”,催泪效果极佳。
一条河流不舍昼夜,静静流淌,人们是不会成群结队,趋之若鹜地去观看的。像孔子这种天生就喜欢进行哲学思考的人,最多也只是站在岸边,看个十几分钟,发一句“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就走了。
同样,在文学创作中,平铺直叙的情节发展也吸引不了任何读者的兴趣。我们大可以将情节“蓄积”起来。就像蓄水一样。随着情节持续的蓄积,读者的情绪也在不断地高涨,就在读者的情绪蓄积到把持不住行将崩溃之时,故事的情节发展却朝着反方向急转直下,让读者在一脸懵逼的同时泪如雨下。
理论讲起来有点生硬,我们来举个例子吧,举一个韩剧中常见的梗:
男主一直在苦苦地追求女主,他每天都送一束花给女主,但是每次都遭到女主的拒绝。直到第999天,也就是男主送到第999束花的时候,他发誓若再不成功就远走它乡,而就在这时别人告诉他:女主逝世了。原来,女主早在三年前就被告知身患不治之症,很可能活不过三年。她之所以一直拒绝男主,是因为不想连累他。
再举个例子:
小明交上去的作文被老师撕了,小明很伤心,认为自己一定是写的不够好才被老师撕的,于是,他呕心沥血地写了一篇更好的交上去了,结果还是被撕了……小明交了9次作文,被语文老师撕了9次,小明由悲伤转为愤怒,正要去找语文老师理论一番,却被语文科代表告知:“语文老师被调走了,她之所以撕你的作文,是因为你每一篇作文都写的太好了,她要永远珍藏。”
以上两则故事,就是“蓄水炸堤”这一文学技巧的典型代表。在两个故事里面,“男主一直送花却遭拒”、“小明一直交作文却被撕”这两个情节其实都是在“蓄水”。随着“被拒”和“被撕”的次数增多,河水越蓄越高涨,马上就要冲破堤坝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男主决定背水一战”、“小明决定去找语文老师理论一番”。而就在河水即将冲破堤坝的同时,堤坝自身却不攻自破了,表现在作品中,就是“男主被告知女主患病的真相”,“小明被告知老师收藏他的作品的真相”。就这样,河水蓄积到了极致的力量没有任何阻挡,奔涌而下,极其壮观。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情绪累积到了极致的时候却看到了相反的结果,感动倍至。
这就是文学创作中的“炸堤理论”,这一理论对作者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求较高,新手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