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还在嘲笑小伙伴为了详查脚注而费劲地翻《汉书》的宁一,这会儿也迎来了命运女神的同等眷顾,不仅睡前故事换成了半指厚的古代史,佐餐读物也变成了《后汉书》全译本。
宁一是个死脑筋,一开始收到老师布置的新题目时,她的打算就是先通读一遍正史,再对照原著来确定框架,迄今为止她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通读了相关资料片之后,写作思路却迟迟确定不下来。
太烦了,完全没有头绪,谁能在面对自己的偶像时切断五感冷静自持?更何况,宁一可是自认在男神面前不需要三观的迷妹一枚。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别有目的的知识恶补想也成不了大用,历史这东西靠短时间的努力那结果多半会消化不良,连几个地名都记不熟,别说是整条时间轴上点点滴滴的小事件了,再说,同组的小伙伴所言正是,文学绝对不可与历史同日而语,把文学当成良药的读者估计会病得不轻,若是陷得深一寸,恐怕华佗在世也救治不了他。
现在对正史的争议似乎不少,各种道听途说的理论都搬到了台面上,“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史不可信”,“史官抹黑”,等等等等,奇怪的是,这些歪七歪八的阴谋论竟然还真有人奉之为真理,并且在评论区占有一席之地。
宁一不是那种笃信某种观点的人,不论是赞同一方还是反对一方,合情合理的言论是能听得进去的,只有太绝对太激烈的长篇大论才会写进黑名单,但就算自视公正如此,打开屏蔽列表一瞧,百余条ID和关键词还是差点晃了她的眼。
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们对正史视若无睹,空口白牙大放厥词的自信?
纵使宁一不想承认,但这个锅必须文学来背。
从老师身上,宁一就瞧见了些文学影响的端倪,只是碍于师生情面不好直言,就好比老师将方方的《武昌城》视为正史,却对正规历史教材上的辛亥革命意义进行了片面否定一样,谁能想到一位高校教授会犯这样的常识错误呢?
文学让宁一又爱又恨,爱的时候,捧着本小说恨不得通宵达旦地一口气读完,恨的时候,真想一张一张撕下来毫不留恋地扔进火星四溅的灶膛。
不久前看了一部即将播出的影视剧的片花,有条评论是这样说的,“什么时候才能根据真实历史拍一部电视剧啊?”这话说对也不对,历史确实缺胳膊少腿,因为史官没详细记录下精确到个位的人口,精确到十位的粮食产量,精确到小字的女子的姓名,精确到发上簪饰的衣着打扮,这几千年里需要后人发挥想象的地方太多了,真想精益求精,那大家们的一年的精力也只够保持一集的质量吧。
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人数,你看,集全国考古界精英的海昏侯墓的发掘,能亲眼见证棺椁开启的不出十人吧?
一个小时前,宁一刚刚把两汉的纪录片看完,顺手又把看的时候涂涂画画的几张草稿整理装订完毕,这仅仅标志着准备工作的句号,新任务的开启,而结尾依然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