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去思考的理由。
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晴
01
前不久,我下载了一个象棋软件,打算玩一下很久没碰过的象棋。一打开软件,我没有急着跟人去对弈,而是被页面右下角的“翻棋”字样吸引。
翻棋的规则比较简单,输赢几乎都是靠运气,也不要费太多脑力。我试着玩了几盘,一下子赢了好几次,心里不免得意。于是,我便持续下了好几盘,大概玩了40分钟的样子。
等我回过神来,我突然意识到,我的目的好像是要重拾象棋,熟练的掌握象棋技巧。
可我下了几盘正式的象棋后,心里很是急躁,因为不但要想着进攻,还要想着如何防守。一局棋下的时间也很长,而且还得时刻分析对手可能的动作,需要进行许多思考。
因此,我忽然不想去下象棋了,而想去下翻棋。因为翻棋全凭运气,而象棋还要去思考。我一直以为,是翻棋比较愉悦,所以我选择了它。
但实际上,我是做了逃兵的。因为如果是翻棋输了的话,我可以说是自己运气不好;而如果是正式象棋的话,我就得承认是自己技不如人。
就好像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同一件事情,看到别人成功,而自己失败了。我们会安慰自己,说自己运气不好,而不会真的承认自己与别人是有差距的。相反,如果自己成功了,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努力才会获得成就,跟运气没有太大关系。
在这个游戏上,我可以说是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点。当然,除此之外,我也明白,自己似乎是越来越不想去思考了。不过,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毛病,许多人也有跟我一样的毛病。
02
比如,我们看文章也是一样,我们只想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对于推理过程和背后的逻辑全然不顾。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几乎就是全盘接受,语文老师也只是分析文章的结构,赏析文章的段落,或者弄明白文章表达了什么。
他们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却从未教过我们怎样去思考。然后又怪我们不懂思考,怎么那么简单的问题,都会回答不出来。或许,我们的老师更在意的,是我们会不会听话,而不是会不会思考。
我们在老师和长辈的权威下,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不得不拼命去学习,去不加思考的吸收知识。对勤于思考这样的好习惯,我们能拥有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大多数人,都养成了希望他人给予答案的习惯。
每当遇到问题后,我们会去互联网,去找书籍,去看公众号,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答案。当然,我们找到的答案并非是错的,而是我们太多人不思考,就用别人的方法,来试图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有别人为他们思考就够了,他们只想轻松的生活。
他们做事情,期待轻松;他们学习,渴望轻松;他们玩游戏,希望轻松。
可是世上哪有轻松的事情?只不过是他们,在人生这款游戏中,选择了简单模式,然后过得很轻松。但是,他们更多人在做出选择后,却埋怨自己得到的回报太少。
也就是说,有些人讨厌要思考的事情、高投入的工作、过长的收获周期,只希望能够轻而易举的努力,顺其自然的成功,幸福美满的过一生。可惜,这只是白日梦而已。
苏格拉底曾说过:“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如果我们一直都是通过别人的看法,来了解这个世界,未尝不是一种悲哀。
03
我看过许多关于思考的文章,它们都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批评人们几乎都不愿意去思考了。一些原本就不爱思考的人们,看了关于思考的文章后,猛然觉得自己这些问题,都是自己不会思考造成的。
他们相信只要学会思考,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可是,思考说到底,是用来指导实践的。
思考只能给你方向,而你能够走多远,可不是思考能帮你的,而是取决于行动。我们太多人,都是想的太多,而做的太少。我们不够信任自己,不懂得用道理结合自身经验,来做出决定,然后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花太多时间,来逃避思考。
现在的我,已经在努力让自己慢慢做出改变。如果我看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最后只能发出“说得很有道理”、“说的真对,我以后也要这么去做”的感叹的话。我一般是不信文章或书所说的,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进行思考,怎么就能全部相信呢。
我通常先找到作者想要让我相信的,然后去寻找理由,看证据充不充分,最后基于自身经验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观点。
我开始这样做,是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思维模式做出反抗,思考可能会花很多时间,但这是有意义的。
如果你爱上了思考,你不会轻易就“三观尽毁”,也不会轻易的对某篇文章“惊为天人”,还不会轻易的对作者“盲目崇拜”。
你心里会清楚的告诉自己,我还没有思考,就不能让这些观点来影响我。毕竟,我们的生活,由我们自己来负责。
当然,我们人是有惰性的,要去改变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大学里买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课程,去听了好多人际沟通的微课,选了批判性思维的书。但我太过心急,以为自己学了就可掌握,却忽略了大量练习和刻意练习。
同样,思考方式的确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但绝不是一下子就能养成的。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去做,通过行动来积累,努力培养一个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终究还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努力搞懂自己和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