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2》又名不可完成的任务,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片,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镜头组接。
导演,是吴宇森。他在这部电影剪辑上体现了好莱坞式的特征和优点,镜头之间的衔接干净、明快,而且有一定的章法,剪辑具有鲜明的戏剧化特征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影片开头用了旋转推入的镜头运动方式,代表“澳洲雪梨”的建筑物缓缓推向“生基药厂”,镜头运动用了15秒的时间,交代故事发生的城市,以及发生事件的主体“病毒”的发源地点,用了长镜头的推入运动,简明的交代清楚,并且用了旋转推入的运动方式来告诉我们这就是一部快节奏的动作片,而不是平铺直叙的生活片、抒情片。
在音乐开篇处理上,用了节奏感清晰的鼓声,不紧不慢,但已足够让观众紧绷神经,预示着任务即将开始。
在影片开头第三个镜头开始,就用了画外音的方式,是医学博士写给汉特信的内容。画外音(医学博士):“听着,伊森·韩特,人们都说时势造英雄,任何英雄的出现的都离不开一个条件---恶魔。所以,为了寻找飞马英雄,。。。我造出了喷火女魔。。”这段画外音连续了好几个镜头,将医学博士准备病毒,收拾文件包,离开大楼等画面组合起来,顺序交代时间的起因,以及发展的方向,让汉特来保护。用画外音,简洁的处理了这种叙事方式。相对用电话方式给汉特,要求来保护,再准备病毒。。一定不少于三个镜头,就会显得处理上拖沓,冗长,没重点。
影片多次表现“面具”,在人物带上“面具”后,声音也随着变化成为面具上的那个人的声音,会让看到“面具”的人,真假难辨,使得事件的发展更为扑朔迷离,增加悬疑感,紧张度。
影片开头药厂实验室内,用了暗蓝色调,故事主体围绕“病毒”,一谈到病毒,自然联想到黑暗,死亡。当病毒注射到体内,生命就会走向尽头。生命是鲜活的,红色的。而蓝色恰好暗示病毒可以将生命推向死亡边缘。于是导演在色彩的处理上用了暗蓝色调。并非在这个段落是这种色彩的处理,包括后面其他故事段落只要有表现病毒的,都是有类似的处理。光的选择也是暗的,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压抑和恐惧。
又通过艳丽的彩色,表现爱情的美好。
通过各个不同的色彩段落,将众多情绪化的,叙事的细节,比较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色彩段落把零散的细节组成整体,并与其他段落形成区别,同时也将复杂的时空关系变得较为清晰。
在医学博士走出大楼,停下的瞬间,他看到广场上玩耍的孩子,导演用了模糊的特效处理,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很好的暗示了医学博士对能否顺利将病毒安全运送到目的地的不明朗的心境,同时也是对病毒一旦泄露,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可能将是全人类的毁灭,因此主观镜头将广场上的孩子作模糊,扭曲处理。
本片在景别选择上大部分是以中景、全景、远景为主,意在叙事,还原事件,记录真相。但也有较少部分的近景和特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特征,或表现对象的局部。例如在开篇飞机失事前,“机长”控制仪表盘的速度,用特写强调危险来临。而后来副驾驶的醒来后,随着向上推的动作,同样也是特写,强调危险减除。通过强调表现对象的局部,来告诉我们事件的发展方向。因此导演根据影片每个镜头的叙事需要,来安排镜头的景别。
在拍摄角度上,也大多用的是平摄角度,为叙事的流畅奠定了基础,但也有少部分俯拍,仰拍镜头,例如在汉特攀岩结束后,行动小组在飞机上将装有信息任务的眼镜发射给汉特。因为有飞机上、峭壁上的高低位置关系,所以用主观视角来看时候,就需要仰视和俯视。因此本片既然是叙事为主,则以平角度的拍摄向观众清晰完整的传达视觉要素,并没有刻意安排俯拍,仰拍这类镜头,这完全取决于表现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碟中谍2》导演吴宇森用连贯的视听语言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视听神经,作为商业片来说,无疑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