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的今天,在美国芝加哥,成千上万的女人们脱下围裙、放下浆洗的衣服、离开睡熟的孩子、走出家门。她们没有去往菜市场、也没有去工厂,而是结伴走上大街,拉起横幅,向政府要求:女性也应和男性一样拥有8小时工作 、拥有选举权。
游行会不会被警察抓走?会!游行会不会丢掉工作?会!游行会不会被家庭视为不守本分?会!那为什么你们还要去?为了不再被忽视,为了不再是家庭的附属品,为了不再同工不同酬,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女儿生活在一个更公正的环境,不再忍受她母亲受到的不公待遇,为了告诉女儿们自己的权力要去争取,而不能永远忍气吞声。
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终于在1910年8月换回了国际上的肯定:把3月8日作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用以感谢对女性在社会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这算女性取得国际合法地位的一次大的胜利,而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可是两个概念。随后的100年里,争取“平权”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但社会对女性的认可仍然还在左右徘徊。
很多雇主不愿意雇佣女性,比如下面的声音:
“她在准备结婚,最近总是请假,项目交给她我不太放心。”经理抱怨。
“她宝宝又病了,下班就冲出去了,只好我来替她加班。”同事抱怨。
“她新交了男朋友,上班总是偷偷打电话,年底不准备给她加薪了。”老板抱怨。
"总是不想出差,客户那边着急,下次还是找个男生来做吧。"
“产假刚休完,又要休病假,要不再招个人?”……
不论男女,分内的事没有做好,就没法得到尊重,这与性别无关。拥有一项权利,自然会被赋予一项义务。要同工同酬,就有做得和男生一样好;要投票权,就要培养分辨优劣的能力;要平等读书的权力,就要考出一样好的成绩。
权力不是白给你的,而是你值得被如此对待。近百年来,优秀的女性往往要做到“卓越”,才能获得和“优秀”男性一样的地位和认可。没办法,it's men's world。从有文字记录开始都是男人们参与社会大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所以他们制定着社会运转的规则。
女性参与社会大生产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如果把整个社会看成是一个经营了几千年的公司,女人们真该说一句:前辈,我来了,我会努力的,请你多多关照。最后一句话只是客气,要是当真,他就完了。
期望别人照顾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弱者,因为他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一种是乞丐,依靠别人的怜悯才能生存。
要么公开承认自己无能,要么变成卖乖的宠物以获得别人的供养。可现代女性接受过那么多的高等教育,肯定不愿以一个弱者的身份示人,更不愿给自己打上“求包养”的印记。
既然是后来的“社会信任”,要取得社会前辈(男性)的认可,光靠一纸法律文书不行啊,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让前辈刮目相看噢。
虽然男女绝对平等还很漫长,也不能做到同工同酬,但起码我国的女人们可以自由恋爱,可以读大学,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在生命自由度上,已经基本和男性相等了。这些从我们生下来就视为理所应当的事情,在100年前还是前辈们宁可用生命去换取的自由生活。她们一辈子也不能随便和喜欢的男生在街上牵手闲逛、也不能说走就走,享受在路上的风光、更不能在请婆婆照顾孩子,让老公帮忙家务……比之前辈,我们已经幸福太多,不是么?
可是,人总是无视已经拥有的东西。两个女性朋友对我抱怨:
“现在的女人又要上班挣钱,又要干家务,还要带孩子,哪一件事都不能放松。还是以前好,女人不用上班,只照顾家里的事就可以了。”
我理解她们孩子小,压力大才说出这番话,而不是真心的认为过去的女人比现在的女人更满足、更幸福。且不说经济独立,自己挣钱自己花,就说那种大门不能出,二门不能入,每天对着绣花机的日子,整个生命半径连也就是方圆五里地。能够认字读书,还能吟诗作画打发时间,不认字的就只剩当老妈子打理庭院了,要是丈夫真招个姨太太回来,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没?生活中就只剩猜忌、撕逼和争宠了。这还是生在大户人家,能嫁入地主家,当个太太,要是普通农户的内侧人,没准还卖出去当丫头伺候人,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即便衣食无忧,她们最大的悲哀是生活无法把握在自己手里,只能依靠出身和丈夫。而现在的女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即便逆袭的机会渺茫,即便要掌握学习太多的东西,即便要像“女汉子”一样既要上班养家,又要回家带娃,起码可以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一把。
我以为,努力过而得不到是无奈,但更大的苦楚是被迫过上不想要的生活,而却永远不能改变。
旧时的女人与天长叹:“只因我是女人,为何不被允许?”。
现在的女人则要问自己:“选择这样多,我该如何去做?”
想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想要去很多很多的地方,想要有幸福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好吧,都是想要的,那就去努力得到。想到和得到之间还差一个做到。幸好,禁锢自己的不再是旧时的条条框框,想爱就去爱,能做就去做。
珍惜“做人的权力”,无论男女,只要足够优秀,都能依靠自己的付出,而获得生活的“眷顾”,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平等。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三八节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就另当别论了,谁在乎那点小恩小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