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熊逸书院讲了庄子,我讲一下我的感受心得。
从望文生义到约定俗成,这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一种显著规律,我们今天对中庸一词的误解,就是遵循这条规律的。
中庸原本只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是朱熹合刊“四书”为它确定了经典地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中庸开篇前三句,是全书的纲领。中庸作为题目,是全书的核心概念,它们怎样理解,不同的时代和学派各执一词。
我从慎独和至诚两个方面是这本书中得到的,是应当汲取的修养。
一,慎独
儒家思想一贯主张是坚持原则,不计成败,内心坚守最重要,并不是会教人“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在儒家的君子修养里,一个人在磨难当中会照旧怡然自得,随遇而安,并不会生闷气。既然不生闷气,当然也就不需要改变心态。
二,至诚
至诚就象练金术,经过干锤百练。而我们的心灵如同沙中的金子,唯经干锤百练方可趋于纯净。所以至诚、勤奋、机過缺一不可。我们只能把握的是前两者,至诚、勤奋,让自己这块金孑更纯一些,体量更大一些。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辯之,笃行之。这五个小点看似好理解,却需要一生持续践行。终生学习,及时行动,并不断地运用线性思维和立体思维审视自身的想法。虽然未能达到中庸之道的境界,但能满足内心的平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