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头·潇湘之旅
沁园春·长沙(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
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毛泽东对橘子洲情有独钟,在他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与同学到橘子洲头搏浪击水,议论国事。1925年,他创作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
橘子洲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来长沙不来橘子洲,等于没来长沙。有人说它是一幅画,桃李争春,渚清沙白,百花争艳,绿树成荫;有人说它是镶嵌在湘江中流的绿色明珠,是长沙人民的骄傲,它发思古幽情,主大地沉浮;吾以为它是一艘巨舰,舰艏就是青年毛泽东的头像,它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橘子洲的核心景点是毛泽东雕塑像:总高度32米、长83米、宽41米、总面积3500平方米,基座为纪念馆。32象征他当年32岁在长沙,83象征他终年年龄,41象征他主政年岁。在鲜花绿树草坪的簇拥下,高大巍峨的毛泽东青年塑像高高耸立在橘子洲的最南岸,一头飘逸的长发迎风飘扬,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坚毅的注视着前方,坚定的神色、坚定的意念浮现在他那棱角分明的脸上,他的身躯与大山融为一体,给人以坚定、有力、充满希望的力量,这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伟大的、最漂亮的、最坚毅的雕塑。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留下了他最潇洒的倩影,留下了他的红鸿篇巨制《沁园春.长沙》,留下了中国革命的种子……
在中国文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沁园春.长沙》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命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景物描绘从“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等内容写起,既有自然景色,也有作者的视角角度,有远近高低,从点到面,由实到虚,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思想。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橘子洲头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自古以来,许多诗人描写秋色都包含了凄凉孤寂之情,但是毛主席站的是宇宙之巅看到的是万里江山,胸怀家乡放眼世界的场景,正是这种不一样的眼界和格局,才能从毛主席的诗中,让我们感受到不凡的胸襟。
橘子洲是一帧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作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她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岳麓山风景区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岳麓山因南朝宋时《南岳记》中"南岳周围八百里,回燕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融中国古文化精华的儒、佛、道为一体,包容了历史上思想巨子、高僧名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 山寺、云麓宫、新民学会旧址、黄兴墓、蔡锷墓、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等景点。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提书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泽东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现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它与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秀容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五大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书声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各部分互相连接,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纪念五大建筑格局。
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位于清风峡一处洞穴内。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湖南长沙地区进行了三次会战,在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薛岳的指挥下,中国军队积极组织防御,使日军惨败,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
长沙会战纪念碑,1941年7月7日由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所立,记述了1939年9月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当时,日军以18万之众,兵分六路进攻长沙,守城全体将士浴血奋战,忠勇杀敌,人民协同,合围设伏,取得歼敌3万的胜利,史称"第一次长沙会战"。
白鹤泉,在麓山寺后,古树环抱,有泉从石罅中溢出,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因而取名白鹤泉,有趣的是以泉水煮沸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干杯口,酷似白鹤。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粮道夏献云在泉上建亭,抗战时被毁,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颇见风雅。现泉侧建有茶室,用清冽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
从“屈贾之乡”到马王汉堆,从橘子洲头到岳麓书院,从爱晚亭题到“谁主沉浮”,长沙无处不透露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定的革命气质,既能领略“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忧情,和“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的惆怅、“寂寞湘南烟雨里,贾生还吊屈生来”的孤独,又能领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博大胸怀和“谁主沉浮”的历史之问。
2022年6月12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