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中世纪波斯文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古人说,少年时读书如窗中窥月,壮年时读书如阶前仰月,老年读书如山顶望月。
每个年龄段对于书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这是读书多的感受,如果读得少,可能就会被一些“人云亦云”的话带走,我个人深有体会。
读过木心《文学回忆录》的书友都会被木心先生的学识所折服,先生读书多思考多,才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见解,不会轻易被其他言论带走。
我最近在读王安忆的《长恨歌》,花了四天时间读完,读了三分之一时, 我个人真实感受,王安忆对细节的描写相当精准,语言也很有层次,故事情节更是精彩。
阅读过程中,我不由自主打开了豆瓣(现在欣赏电影会查看豆瓣的评分和影评,如果影评数量超过500,还是值得一看的),找到《长恨歌》的书评,大概浏览了一下,大部分是负面评论。
很多书友都是拿《长恨歌》与张爱玲的作品做比较,张爱玲的作品,语言犀利而又刻薄。比较之下,更显得王安忆的叙述拖拉冗长,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絮絮叨叨地讲述。
对于这部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我本来是满怀期待的,看完评论,再回到书中,我有了评判心,有了差别心,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然后,也被这种想法左右,顿觉故事没有那么精彩了。
我停下来思考,为什么读书会受到评论影响,说白了,还是读书少呗,因为读得少,所以没有判断力;因为读得少,容易被带偏;因为读得少,所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系……
再之后,我回到书中,摒弃了一切干扰,不带任何偏见的继续阅读,《长恨歌》中对于王琦瑶参加选美“上海小姐”的那段描写,多精彩啊,怎么选择服装,怎么衬托气质,怎么凸显自己优势……
之后,王琦瑶住进“爱丽丝”,来到邬桥,入住平安里,一处有一处的热闹,一处有一处的风景,然后,我沉浸在书中,流连忘返,一口气读完。
至此,才读出了王安忆作品的精彩,虽然描写的故事是我们所不曾了解的世界,可是又似曾相识,好像真实地在身边发生过,存在过。
人啊,永远不知自己有多无知。
读书少时不觉得自己无知,读得越多,越觉世界的广阔,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于是更有了目标,更有了前行的动力。
我努力去感知自己的一点点进步,体验一丝丝快乐与惊喜,于是,生活变得有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