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书城意未足》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集。本书收录的是先生关于读书、写作和治学的文章,表达了他对读书的意见和看法,以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刻思考的科学研究作风。这些文章是季老用毕生功力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读《坐拥书城意未足》,仿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似窥探到“学界泰斗”成就更好自己的秘诀。
“只有努力苦干,争分夺秒、不怕艰苦攀登的人,才能登上科学的高峰。努力胜于天才,刻苦超过灵感,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脑袋里总忘不掉什么八小时工作制,朝三暮四,松松垮垮,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季老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搞了几十年的行政工作,在过去四十年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泡在无穷无尽的会议中,消磨在花样繁多的社会活动中。但是,我仍坚持看书、写作,我是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来从事这项工作的。”的确,就时间来说,季老每天不比任何人多一分一秒,时间并没有特别垂青季老,为什么他知识那么丰富?为什么他能够著作等身?原因就在于季老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和“八小时以外”。有人说,“人的成功,差别在于八小时以外。”季羡林先生就是例证。
专一造就成功。苏轼曾说:“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这里的“专一”不是指专门干一件事,而是指干事时的专一专注精神。季老在探索中发现文学(其中包括外国文学)和学术研究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后,因为有了“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孜孜以求的专一治学精神,才能取得散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让我联想到不少同样因专一而成功的事例:因为跋山涉水,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才有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没有历时13年饱经磨难的专注,就没有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能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是“杂交水稻之父”潜心10年研究的结果……季羡林等古今名人成功的事实,一再证明:专一,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成。
实践出真知,实战增本领。书中介绍,德国十九世纪一位语言学家主张,教学生外语,比如教学生游泳,首先就要把学生推下游泳池。具体办法是: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同原文硬碰硬,要自己解决语法问题。只有实在解不通时,教授才加以辅导。这种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实践实战”的办法,把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效果相当好。学外语如此,实际上很多事理都同此:要学打球,就要上到球场;要学开车,就要上路驾驶;要学写作,就要动笔勤练。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还成为那么多“家”,有什么秘诀?笔者认为,其重要秘诀就是重在“实践实战”。
一口气读完《坐拥书城意未足》,真是一种享受。在“聆听”“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娓娓道来中,让笔者收获了“升华”的喜悦。读《坐拥书城意未足》,好像找到一个“富矿”,意已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