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怎么活着?有人说生活就是生来干活,也有人说是生来过活,我最喜欢兰恩发老师的回答,他说,生活就是生动的活着。太赞了,不光要活着,还要活的生动,这个要求就很高了。好在,从古至今,都有太多生动的活着的例证,我身边也有很多人生动的活着,而且活的还挺生动。
有一位年过50的朋友,弹得一手好吉他,年轻时,在酒吧做过伴奏,但是说实话,歌唱得属实一般,但是喜欢唱啊,还喜欢写歌,自己写,自己唱,早年有个开个人演唱会的想法,一直没实现。没人给开,自己开。自己做的舞美,灯光,请个朋友主持,一众粉丝,朋友捧场,演唱会还真就像模像样的开起来了。另外的朋友不理解,说:我不明白他想干嘛?我理解,他不过就是想过过梦想被实现的瘾。
还有一位朋友,年轻时一直在体制内,年过30到市场经济的大潮里逛一圈,沾沾市场经济的水。年过40,深感危机,复回体制内,怎奈,此时的她非彼时的她,见过了大江大河,再也无法适应憋窄的河沟,只好辞职回归大海。很多人为她惋惜,多少人想体制内的清闲与稳定,而她说放弃就放弃了。我懂,她只是不想把日子日复一日过成一潭死水。
他们都走在追求的路上,我喜欢的就是他们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过成花样翻新的劲头。都是平头百姓,大家活的都是平常日子,如何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滋味,如何在短暂的生命里探索不一样的人生,才是他们生动活着的动力。
生动的活着这件事情有没有一个定势?是不是这样就是生动,那样就是不生动 ?答案是否定的。生活就像水,被装在不同的容器里就有了不同的形状,因为每个承载生活的容器不同,所以生活一定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但是活的生动和乏味之间,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同的。这些东西让人和生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像化学试验中加入催化剂。
让生活生动的催化剂,与别人无关,与外力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我想有两样东西可以成为催化剂。
一个是勇气。没有人生来就想过平淡的日子,小说里、电影里波澜壮阔的人生总是令人心驰神往,但是过着过着,就发现硬是把一条曲线过成了一条直线。三点一线、周而复始,仿佛陀螺般旋转,旋转。朋友圈里晒的、大屏幕上演的都是别人的生活,偶尔也会涌起波澜,但是很快就如风吹过的水面恢复平静。有太多的束缚捆住了手脚、有太多的琐事遮住了远方、有太多的等待耽误了行程。所以,挣脱现实需要一种勇气,甚至需要点任性。无论大家如何评价从“网红”到“天使”的凤姐、从“不要脸”到“励志姐”的芙蓉,我们必须承认,她们身上有一种旁人不具有的勇气。我们可以笑话她们长的丑,但是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勇气。
二是选择。生活可以无趣、可以有趣。很多人宁可忍受无趣,也不愿意主动去选择有趣。他们已经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激情,或者说,生活在舒适区里让他更有安全感,所以太多人放弃了选择的权力。直到那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雷鸣般在耳边打响,才发现,原来生活是可以选择的。但是也只是一刹那的心动而已,她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了上天,因为选择意味着必须付出机会成本。首先衡量就很累,其次,衡量完了,发现还是现在的活法最舒服。所以她们的选择是放弃选择。樊京辉选择了漂泊、彭加木选择了沙漠、金志文选择了歌唱、金星选择了性别,不管选择的结果如何,他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不能选择人生的走向,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把小的片段过的精彩。比如在家里耕一块自己的田,比如展开画布画不完美的画,比如弹一段不算好听的乐曲,比如夜深之后,倒一杯热饮,点一盏灯光,读一本好书。。。。。。凡此种种,都是于生活的嘈杂中,给自己一块热土,可以放松、可以慵懒、可以摘掉面具、可以和自己相处。
那个用勇气选择的生活,是你的世外桃源,你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回归自己,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不眠不休,依然不感到疲倦。只因为在那里,你可以生动的活着,你知道生活真的属于你。它不再属于父母、爱人、孩子,它不属于你的社会属性,也不属于你的社会标签,它,真的只属于你。哪怕每天只有5分钟、10分钟,你依然可以获得巨大的满足。
就像很多人在冬天的晚上,顶风冒雪,来到沈阳马路湾新华书店,只为听一个小时的文化分享。我注意到,很多人并不是锦衣华服,很多人也并不是学富五车,但是他们愿意在生活的缝隙里给自己挤出一点点空间,可以喘息、可以停留。我知道,那一个小时热热乎乎的文化盛宴之后,他们又回归生活。那个天天来的保洁大爷继续去扫他的大街,那个总是坐在角落的阿姨继续去照顾病重的母亲,那个每场必到的72岁的大爷继续回到狭小的房间,生活好像从未改变。但是,生活就在勇气和选择间,变得有趣、变得有盼头、变成了本来的模样!
愿我们都可以生动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