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俞敏洪老师的书:我曾走在奔溃的边缘。目前只看了一小部分,再看最近东方甄选的各个碎片视频,我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大概就是俞敏洪老师的知行合一的体现吧。
在俞敏洪老师的书中,有分享新东方的校训:在绝望中看到希望。这句话其实和这本书名就很符合,也与之前董宇辉老师去新东方面试试讲课的经历相对应,董老师是经历了无数次【试讲10分钟被骂1小时】的历练中才获得工作机会的,也是彻底地在一次绝望中获得领悟的,而给他触动的就是这句校训: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他想自己已经被逼到绝望了,那希望应该就在前方。
看到书中校训的故事,我想俞敏洪老师采取这样的人才面试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就是想要寻找和培养有这样认知的人吧。
看到俞敏洪老师创立新东方初期的故事,我有以下感悟:
1、在读这本书前,俞老师的序中有分享写本书的目的以及读这本书的建议:
* 建议读者不要照搬书中的经验,时代在变化,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 通过分享自己创业的场景来让后继者少走一些坑
这两个点让我觉得俞老师的真诚以及社会责任感,他期待自己的经验能帮到更多的人,但也知道很多人读书的弊端,担心读者不思考就依葫芦画瓢造成误导。
我会对这两点很触动,源于经常看到很多人在写课程推荐软文或者商品推荐软文,总是夸大其词,让潜在目标因这些虚假夸大宣传而冲动消费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
对比俞老师对自己的书写的序,就是一个贴心的阅读指南,这种真诚感在他的企业管理中也随处可见,这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和影响着他人,是一种很真诚的力量。
2、在这本书中,俞老师分享了创业团队中的一个管理智慧。关于数学逻辑老师的“造反”,在培训班进展到一定程度,数学逻辑老师以自己是唯一能教的核心竞争力和俞老师谈涨工资的事情,但基于对项目的把控(如果同意涨工资,其他科的老师也需要涨,而下个学期就会延续,这样核算下来公司就会做不下去),以退掉二分之一的学费为代价让培训班学生自学数学逻辑这门课程,让初创公司从第一次奔溃的边缘中重生过来。
通过这次经历后,俞老师开始注重人才培养,在同一个岗位培养多个合适的,以免人员动荡而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俞老师把这个复杂的企业管理问题,用老板开饭店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说清楚了。一个饭店要正常运营,就不能只依靠某一个大厨,一旦某一天大厨和老板闹掰了,大厨离开了饭店也会受重创。而在一开始就培养旗鼓相当的几个大厨,就不会受到影响。
这个管理智慧,在现在的东方甄选也能看到,东方甄选让董宇辉老师大火,但同时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播老师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就不在只依赖其中一个人的名气。
3、关于俞老师创业项目的选择,在书中也有非常详细地分析,可以当作一个做项目前的思维模式去的经典案例去分析学习。
选择做出国考试培训的原因:
* 出国留学的趋势所在,是一个需求量上升的赛道
* 有北大教学资源
* 自己的目标客户都是顶级高校人才,是愿意持续发展的人
* 自己已通过托福考试,有足够多的经验
* 出国考试是一个有门槛的事情,很多老师不一定愿意去做,但对于自己来说有足够多的优势
当我看到这个片段分享,我就想到俞老师之前分享做直播电商的文章,也是经过这样的项目理性分析做出的决策,这是做成一个项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点,就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你所选的方向的正确性,这大概就是掌舵人的气概,也是我们常说要跟对人的重要性,在正确的方向上前进你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这大概就是网上分享:董宇辉老师之前原本想辞职,和CEO孙东旭对董说的话,俞老师是下定决心要带领新东方转型的,我是坚信能成功的,你既然也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为什么不试试呢?
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其实我们不是不知道这句话的正确性,而是迷失在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现在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又新增了一些认知维度了。
这本书虽然还只读了一小部分,但让我越读越喜欢俞敏洪老师,也越来越能读懂东方甄选,以前的我是看热闹,现在通过俞敏洪老师的书慢慢能读懂东方甄选这样做的一些原因了,挺有意思的一种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