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将琼狄迪恩的《奇想之年》和《蓝夜》一并读完,掩卷时都在清晨时分,天空微蓝,人们还在忙碌着晨间日常,窗外沉浸在无声的世界中。那一刻的清净,回荡于心中。
这两本书都是去年买的,初初打开《奇想之年》时不能够读下去。那时我亲爱的姐姐正在病痛之中,而书中描述的场景、心情令我胆战心惊。
我想,这个世界没有一场真正的离别是可以做好“准备”的,你无法预习失去挚爱之后,世界空空荡荡的感受,你无法主动接受失去挚爱,即便ta身在病痛之中,时日无多,也无法预备。真正的告别,有时会猝不及防,有时会天崩地裂。
人生在一刹那改变,那一刹那稀松平常。
《奇想之年》中,她的爱人在晚饭时分猝然倒地,她不知所措地拨打120,救护人员赶到,急死忙活赶去最近的医院,不多时宣布抢救无效。书中,她反复回想着那天晚上的情形,回想如若自己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是不是可以扭转这个肝肠寸断的结局。自责、痛苦,就像呼吸一般贴在自己的周身。
同时,他们的女儿正在另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接受脑部治疗。葬礼需要等待女儿好转后再举行。亲人们想要来陪伴她,她拒绝了,用尽全力恢复自己的日常,因为还有女儿需要她。
书中作者回忆和爱人相伴四十年的生活片段,回想他们从没有长时间的分开,一起写作、一起分享各自的人物和故事的发展轨迹。那些文字之中的丧恸仿佛是隐形的,隐身在看似能够正常运作的日常中。只在收拾他的遗物和特别的日子里,想念才铺天盖地地扑过来,犹如海浪一层层翻了起来,顿时风起云涌,天空变色。
她的文字里流露的痛楚,既不直接也不隐晦,回忆在过去里流淌,牵扯着当下。她写着是不是他曾经预期过准备过自己的离开,在脑海里反复回放他说过的话。其间也有当下的生活要继续,要照顾女儿,和女儿辗转奔赴另一所医院,进行另一种看似有效却不能确定的治疗方式。她像是受了伤的母豹,衔着自己的孩子,找出路。
然而,女儿也医治无效。
这就是《蓝夜》的酝酿。历经五年。也就是说,自丈夫离开后,她便开始写《奇想之年》了,而与女儿天各一方之后五年,蓝夜才一点点出现。
《蓝夜》记录了收养女儿的契机,记录了女儿成长中记忆犹新的片段,记录了女儿的婚礼,也记录了作者已经支离破碎的心路。
如果说奇想之年中的她是一只母豹,到蓝夜时,她是一只永失吾爱的迷途的鹿,舔着自己身上依旧在流着血的伤痕。她依旧不相信自己已经“老了”,依旧记得从前的自己穿着什么样的高跟鞋带着大耳环穿着什么样的衣服。然而记录已经无迹可寻,变成了一截又一截的片段。文字上从克制的叙述转而成为一个人的碎碎念。
过程中,作者本人也经历过数次病痛的折磨,一次又一次修复着自己想要维系的日常。只有“维系”没有“创造”。
读着蓝夜的时候,有些片段,一字一句地读了出来。读的过程里,心一点点下沉,沉至井底,一片清凉,唯有抬头可见的微光和井底的潮湿。我们以为不能接受的孤独也好寂寞也罢,在真实地,必须真实的接受之后,只能够过下去,即便回忆,已经不能再生成新的回忆。
完蛋了,完蛋了也好。就那么过吧。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化着自己喜欢的妆容,出现在自己想要出现的地方。即使有人说,你老了,你需要照顾。
然而我的姿态,你瞧见了吗?我的书,你读过吗?那里记录的不是老,不是行将就木,而是一场又一场告别。
来不及说再见的所有,由文字去拥抱。
“他曾是我的北,我的南,我的东,我的西
是我的工作日,我的星期天
我的正午,我的子夜,我的语言,我的歌赋
我以为这爱是永恒的,可是我错了
不再需要星光,把每颗星星都熄灭
把月亮包起,太阳毁掉
倾尽海洋之水,伐尽森林之木
因为如今,再也没有什么幸福欢喜”
“恐惧的是,即将失去的东西
你也许会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然而,在她生命中的每一天,我没有一天不看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