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你们看过了吗?若没有,我推荐你去看看,若已看完,我们来聊聊,好吗?
在某些方面,我想我是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有时候可以从书的结构和情节上来衡量,比如我上次随意说的几个疑惑在后面的1/4章节里得到了充分的解答,仅从这点来看我会称赞一下此书,因为无论是从逻辑思维的结构安排上还是情节构造中都没有找到什么明显不合乎情理的地方,这比我以往所读的很多书都更严谨。
有时候,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命运是种轮回,这不同于佛教中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的轮回,而是在统一空间下后者在不知名的力量下,并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在无形中继承了前者的某些行为与特征,当然我指的并不完全是父母与子女,这有点类似于我曾经听过的一句话: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一定存在着一个与你很相似的人。
简单说来,哈桑摆脱不了出生就是兔唇的事实,阿米尔在往后的生命里延续了这一情况,手术后他的唇上也有一道淡淡的痕迹;哈桑之前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后来法里德也同样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还有索拉博几乎遭受了与他父亲同等的不公平的歧视和虐待,而成年后阿塞夫还是选择以拳击的行为来赌一场,他手里握有权利、枪支,想要获得胜利可是轻而易举呢……
人对于某种情感的拥有并不完全来源于其本身。最多只能说你本身拥有的某种情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了其他情感。
不管你是否认同,我始终相信幼年所受的伤害是往后所有可能受到的伤害都无法比拟的。就像我去看索拉博的命运,我就感到很难过,很郁闷,可惜我什么也做不了,我也知道这只是一本书啊……一个与我无关的故事……
此书里,我觉得除了哈桑之外,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人性的弱点,我觉得这很真实。就像我上次说的像哈桑这样绝对的好人世上不要也不可能太多,我猜哈桑如果知道了真相他会原谅他的生父,就像他选择原谅了抛弃她的母亲一样,但是如果阿米尔站在哈桑的位置上他原谅自己父亲的概率可能就降低了。
一开始我以为只有阿米尔在内外不断的斗争中尝试着、犹豫着去实现救赎,后来我终于明白,阿米尔父亲、索拉雅、阿辛汗等人都在救赎,不同的是为了救己还是救人,甚或二者兼容。
这里面有几个情节让我感触颇深:哈桑在知道阿米尔背叛后,面对阿米尔只说了句类似回家吧,老爷该担心了(原句我不太记得了);索拉博在阿米尔怀里哭着祈求不要把他送回恤孤院无果后在浴室里悄悄地自杀了;阿米尔在索拉博抢救时跪着向他从不相信的真主祈祷;阿米尔看到一直面无表情的索拉博微笑时开心地去追风筝……
我想种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是书中想反映的重点吧。阿富汗可真多难,驱逐了外侵又开始了内战,塔利班的残酷在我看来丝毫不逊色二战时德国和日本对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摧害,不同国家之间的人种歧视已然很可怕,同宗族之间再厮杀,又何必呢?一个不稳定的国家人民有何幸福可言?
想到阿富汗的苦难,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部名为《东吉,别为我哭》的纪录片,讲述的一位名叫泰锡的神父到非洲最贫困的地方救助那些麻风病人,并为当地修盖房屋、兴办医院教育等事……
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时:
谁能说这里的人不幸福呢?他们按照他们的方式活着。
这里的大人孩子已经几乎不会流眼泪了,即便是生病疼痛难忍,但是他们看到神父逝去的照片都放声痛苦。
当政府无力给它所在的人民带来安全和幸福的时候,它便不值得依赖和信任了,同样一个国家让它的人民只停留在战争的畏惧中和对基本需求的苦恼中,那这个国家活的该有多失败啊。
我不知道该如何结尾了,我觉得读书感悟这种事真不是用来谈论情感的,大家说说各自的想法,各自的疑惑便好,个种感受一言难尽,我说说我的一二感受,偶尔也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了点。
摘录几句话:
阿辛汗给阿米尔的信
(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阿米尔,你是社会承认地一半,他所继承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受刑罚的特权,统统都会再赠给你;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
他走路的样子似乎害怕留下脚印,移动的时候似乎不想搅起周围的空气。多数时候,他选择睡觉。
索拉博的沉默既不是来自洞明世事之后的泰然自若,也并非他选择了默默不语来秉持自己的信念和表达抗议,而是对生活曾有过的黑暗忍气吞声地照单全收。
我在寻思,我什么时候忘了?不管怎么说,他仍是一个孩子。
微笑
斜斜的
几乎看不见
但就在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