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因为人离开母体之后,便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物理上同在过。
但从人类社会早期开始,孤独的个体难以独自生存下去,人就成了群居性动物,只有这样,才能够抱团取暖、抵御外敌。
我们排斥孤独,我们抗拒孤独,于是我们想法设法地将孤独二字从我们的生活中挤出去。
参加聚会,出去社交,推杯换盏,灯光陆离,我们以为,身边充满着嘈杂的人声和烟火气,便可以将孤独排解地一干二净。
殊不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心头的孤寂还是紧紧地将我们裹挟。
于是有人说,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一个人的孤独更多的是肉体的孤独,而一群人的孤独,则偏向精神上的含义。
世界之大,能够默契地懂你所想,心有灵犀地知你心意者,能有几人?
或许,踏破铁鞋,寻得一二,已然是人生幸事,足矣。
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无法全然地懂你。
因为你的经历,终归只属于你自己,你的孤独,也只属于你自己。
即使一切的努力看起来是如此的徒劳,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人,前仆后继,不辞辛劳,哪怕只是让自己的肉体在表面上摆脱了孤独。
02
只是群居性动物,害怕孤独,是一种必然。
孤独深处,更多的,意味着精神上的不安、怯懦和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父母、爱人、朋友,这些人际关系的围绕,会让我们感觉到被爱着,被需要着。
而当我们的生活陷入到重大的变故或事件当中的时候,身边这些人的支持,才能成为我们继续下去的动力。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则是灵魂空虚的人。
有些人逃避孤独,有些人则在与孤独的不期而遇中,学会了和它相处,也学会了享受孤独。
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宫崎骏,七次隐退又七次复出,每一次的隐退,都是长时间的独处,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动画问世,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朴树也是一位不爱在大众眼前露脸的人,每一首歌曲的创作,都是无数的孤独堆砌起来的打磨与执着;
毕加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了潜心绘画,谢绝了一切人情世故的往来;
一位华裔英籍作家翻译介绍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回国时想拜访一下先生。钱先生说:“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感觉味道还不错的话,有什么必要一定要见下这蛋的母鸡呢?”
哲学家认为: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需要练习出一种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即忍受孤独的能力,品味孤独的能力。因为安静的生活是许多伟大人物的特征。一切伟大的成就也是在远离狂热的娱乐,通过专注与历久不懈的艰难工作而取得的。
03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有人说,孤独意味着不合群,意味着没有朋友。
真正的朋友,是有共同的话题,契合的三观,惺惺相惜的灵魂。
一个连自己都不懂得人,即使身边围绕着“朋友”,也无法真正的快乐。
就像罗兹说的,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独。
孤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他们没有一个缺失的遗憾。
孤独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所以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那些总要想方设法“征服”孤独的人,可笑又可悲。
就像我们说征服自然、征服高山一样,是狂妄且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只能学会和孤独相处。
与旁人引经据典地交谈,也只能算是闲聊与讨论,自己沉浸于书海之中,才能够得到心灵的顿悟;与别人一起出去游山玩水,叫做旅游,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面对群山与大海,才能够体悟到与自然的相容。
所以,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这句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
04
村上春树说:“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说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但缺乏与孤独相处的生活简直是一种灾难。
所以,如果你即使身在人群也时常感到孤独,不必害怕,也不必焦虑。
学会与孤独相处,直面自己内心真实所需。
因为通往世界的路千万条,而通向自己的路,唯孤独不破。
学会与孤独相伴,才会真的强大,才能够对抗焦虑。
从此在风雨中前行,也能够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