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镜,发现:白发从鬓角右边终于长到了左边,打破了前两年左右失衡的状态。
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地道明长白发的原因是愁虑所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叹人生苦短,把人生由青春到年老的过程说成“朝”“暮”之事;苏轼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看得出是白发早已有之;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以奔波衰老之态猜测与亡妻相见,早已认不出自己。
终于也到了我感叹华发早生的年龄了。无法像古人般用千古诗句表情达意,只能词不达意说说感慨。前些年,见到白发就会斩草除根,不留任何让它得以滋生的可能性。近几年,发现白发一簇一簇地、毫无预示地爬上了头顶,担心也许再过几年只有拔掉黑发的份了。再也不敢简单粗暴对待了,也不能任由它们放任自流,干脆到美发店染发,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可惜,很快会面临染色变浅、原形毕露的尴尬局面,只有再染再覆盖。可这法子毕竟不能解决根源啊。
接受衰老是人生的常态化问题。有人问我:“年纪不大,怎么白头发都那么多了?整天为什么而忧愁啊!"不知如何回复,就不失礼貌地笑笑说:“长白发是有资历的表示啊!"双方哈哈呵呵一笑,倒也有了尽在不言中的相知之感。
白发似乎成了中老年人的标配。白发又有型的例子是有的:《穿Prada的女王》中梅姨塑造的那个白发短卷的时尚女魔头处处显示着成熟女性的冷艳睿智;演员秦怡的满头银发表达着洗尽铅华的岁月从容与优雅;外交部傅莹的白发有另外一种“魔力”:温暖、大气、睿智。普通人自然是无法与名人比魅力的,这样普通人就应该能接受自然衰老的事实了。同样是老去,普通人也可以让自己衰老的不普通。
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你经历后才感叹它真好,这时恰恰忘却了你所处的生命节点也是风景。卞之琳《断章》中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别忘了,你也是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记得生命疾驰,经过的每站,都是最好的景致。
白发从来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更不是智慧的象征。年轻人刻意的"奶奶灰"是所谓的时尚,也许从中老年人的角度看,还有些"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意味,家族遗传基因让不少求学的孩子少白了头,强大的学习压力加重了他们白发的程度。
白发,让你不得不爱,这里有几分抗争之意。与其这样,不如爱这生白发的年龄,爱这渐趋平静的生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