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歌苓
一本散文集,记述了作者跟随外交官丈夫出使非洲的所见所闻。有民俗的描写,如古染坊、面具;有对政府腐败的沉诉,如杂耍般的“奥卡达”、失学的孩子,随处可见的半拉子工程,黑暗中变身为土匪的警察;有殖民历史给原居民精神上所刻下的深深烙印,靠双膝下跪讨生活;有对人性、信仰的哲思,信仰是食不果腹的人们的精神支撑。轻风乍起,掀起非洲神秘面纱的一角,得以窥其生活百态,了解那陌生的世界。语言风趣、幽默,也不乏犀利,有时会读出小说的感觉来。
阅读摘录,也是一种学习,我想这是我以后读书的常态,阅读,回顾、学习、思考。或许这应是阅读本有的状态,但贪多求快,不求甚解的思想一直盘踞在我的头脑中,也就一直陷于大水漫灌,水过地皮湿的阅读状态中。现在吃了教训,走了弯路,才认识到它的好。在这本书的阅读中,自己学习到东西还是挺多的,语言的力度,作者的思考,值得仔细琢磨。
阅读摘录:
1.最辉煌的建筑都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神,不是教堂,就是清真寺。
夏天去甘南旅行,所到之处最华丽、辉煌的建筑,都是藏传佛教寺庙,高大威武,金光闪闪,就建筑而言,它也是唯一可看的风景。在瓦切塔林,一位藏族讲解员说,藏民百分之八十的收入都会拿出来供养给寺庙。
2.审美是有一定原则的:比如能用一根线达到效果,不应该在多加一根线条。真正贵气的东西,往往在外观上内敛、沉着、大拙若巧。
简单纯朴即是美,做人也一样,太多复杂的心机让人心累、也让人害怕。
3.人们无论走到哪里,手里都提一把塑料小茶壶。后来知道那壶里装的水是随时供他们净手净脚,准备一天的5次跪拜的。
对信仰的虔诚,在川藏旅行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翻越雀儿山的公路上,遇到磕长头朝圣的一家四口,手佩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护身,风尘覆面,口里诵念着真言,三步一磕,丈量着朝圣路。停放在路边独轮车上是一家人的衣粮。看到这样的场景真是对心灵的震撼与净化。
4.希望自己尽快淡出画面。
看到这句话,脑海了第一个反应是PPT中图片文字淡出的动画风格,好有动感。
5.在美国我从来不吃卷心菜,认为它从样子到滋味都太苍白。
对这句话很有感觉,宝爸酱爆卷心菜,宝吃得不亦乐乎,我是从来就提不起胃口,总觉得味道寡淡,既不浓烈,也不悠长。
6.也许人需要是不是吓唬吓唬自己,需要有所畏惧。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宇宙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已知和未知的比例在变化,人类似乎有理由认为已知已经压倒未知。那么,人力也就有理由自大了。然而,认知度越是提高,往往越是使人认识到未知的无极、无际、无底。我们越是应该发现,在认知的光亮照进未知的黑暗时,已知是多么有限。一切肆无忌惮地进行邪恶的人,便是太狂妄,也太无知了,标榜自己彻底唯物主义者,并不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阔大无边无所不在的知晓,存在一种无形的记录,存在终极裁判。面具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启示我们,在自然万物中,天地之间,你胆子最好小一点,态度最好谦卑一点,造次的时候你怎么知道那些面具后面没有天眼在看着你,怎么确定良知泯灭之后不会有一张黑色面孔等在你的座位上,执行人神合一的意志,判决你从自由和体面生活中永远出局?
喜欢作者的这段发问,头顶三尺有神灵,有所敬畏,有所克制,与人为善,真诚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