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通过老师教提高的,还是自己阅读提高的?
以前我觉得有老师总比没有的好吧,我就参加了一些写作培训课,然而写作能力仍然不见提高。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直到看到李希贵校长的书《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里面有一篇文章《寻找语文教学原生态》,里面李希贵校长讲了这么一件事:
在寒暑假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李大伟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王庆玲一起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
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子中批阅的。结果让语文老师很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
离高三一个相差六年,一个相差三年,他们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敦敦教导”,成绩和高三学生却是如此接近!原因何在?分析来分析去,老师们最终信服了:这两个孩子有大量阅读。在小学,他们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西游记》……通话世界丰富和拓展了他们想象的天空。在初中,武松刚毅的个性、赤壁弥漫的硝烟、聊斋曲折的故事……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到了现实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修养所必需的大量语言材料的积淀,而这恰恰是老师教授代替不了的。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这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这本来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审视一下,如今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可以发现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或许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不是吗?现在的高中生,除了那几册语文课本,除了那无尽无休,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文化视野狭窄,语言积累贫乏,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岂不是一句空话?就像对待一个体育运动员,不给他身体输送丰富的营养,反而拼命让他接受各种技术、技能的训练,这与其说是在培养冠军,不如说是在毁灭冠军。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的在知识的海洋航行。”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
我突然意识自己真正的问题:阅读积累太少了。
从小家里童话书或者课外书一本都没有。上学时期,语文成绩不行,还很讨厌写作文。一篇作文规定800字,我顶多写500字就没词了,只有再拼凑出300字,要绞尽脑汁写废话,太伤脑子了。
命运总喜欢捉弄人,30多岁的我才意识阅读和写作自我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这几年也阅读了一些书籍,可这相比那些从小开始阅读的人,相差是非常大的。而自己还以为找个培训班,经过培训就能写出跟他们一样的好文章,这是夜郎自大。
还是抛却这些妄念,培养好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喜欢上阅读和写作,然而,写出好文章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