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了俄罗斯。
俄国和中国相比,是两个极端——一个人多得要命,一个人少的可怜。一个州的人口不及中国一个县,漫步其中,那种感觉,像极了电影里穿越的桥段。堵车?不存在的,只剩下孤零零的红绿灯变幻着颜色。
我所去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镇政府挨着州政府——可以类比于中国的省会。在这样等级的一个大城市里,几乎看不到什么高大的建筑,甚至可以说平房遍布。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因而很多房屋也不会拆迁,没人住的房子就在那里腐烂着,被人遗弃,唯有时间还收容他们。
科幻小说里面所描写的假如人类不复存在,一百年两百年后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在这里一一得到印证——屋顶完全腐烂掉,半面屋墙倒塌,一切金属都锈成渣子,野草疯长,藤蔓绕着围墙爬出屋子……因为这在中国的城市中尤其是大一点的省会城市难以见到,所以更加震撼我——那种时间的绝对力量。
我住的宾馆在火车站附近,到了晚上,一片死寂,和中国车站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截然不同。这里的火车只有卧铺,没有硬座,而且卧铺只有上下两张床,再有就是标间的车厢,即便这样,一趟火车也很难坐满。
不过这毕竟还是市中,无论我怎样努力渲染它的空旷或是荒无人烟,它终究是有人的。第二天我们去了山里,那里才是真正无人的地方。
从我的住所到山里的疗养院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车程。按常理这段车程应该是乏味的,因为路上没车,道路两旁又都是灰突突的草木,除了我和司机,随行的人都昏沉。可能是在北京人挤人的公路呆惯了,我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心头油然而生一种甜美惬意。看着两旁的草木,脑海中浮现出《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长镜头——天空多云,但是更能凸显出蓝色的部分,草木闪过,时间凝固,可以让人忘却一切。
车程前半段大都是平坦的公路,到了最后则是曲折盘旋的山路。山路忽上忽下,有的下坡很陡,可以感觉到明显的失重感。这时候我喜欢闭上眼睛,静静体会。
可惜还没体验够就到了,下车,空气出奇新鲜,略带着深秋的凉意和草叶的气息。好的空气堪比最美妙的香水,本来无味,却能感受到更深的层次感,这和城里让人无感的好空气不同,和北京的雾霾更是……算了,本不该如此比较的。
山上还是秋意十足,树叶红黄,天高气爽,阵阵凉意。再加上没有人烟,加剧了这股寒意。我手插在兜里,贪婪地吸着眼前的风景,却又不愿拍照——一个是手机拍不出来,再者可能源自我本身对技术介入自然的一种本能排斥。
办好了手续,在房间稍事休息,暖了暖身子,就去爬山了。说是爬山,其实我们已经开到山上了,只能算是怕个小土丘登高望远罢了。不过站上去的景致确实好,这时候就更恨自己水平有限,竟不能用语言准确而生动地形容。好在我勉强拍了些许组照片,但愿能弥补一下。
去布市其他的地方譬如学校、超市、公园、餐厅,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也不想再多赘述,看照片就好。
回到题目,乌云逼出闪电,然后有迫人心弦的美,是由于这次出行,让产生对“文艺感”的一点新的思考。
文艺感源于极端。
文艺感无疑是一种审美体验,很多时候源于一种生活的出离——在生活过程中的突然卡顿,像极了高潮爆发前的瞬间沉默。
在那一刻,你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愤怒,感到存在,感到人生荒唐,感到万事虚妄……
只有那一瞬间,你感到一切。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有过这种或是类似的体验。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文艺感。而我想说的,就是这种文艺感的体验往往出于极端。
譬如极端的静,会让你思考良多;极端延伸的马路,会让你感觉到红尘滚滚,时空滑落;坐过山车时极端的刺激,会让你在一个瞬间思考生死……
在北京拥挤的人群中和在俄罗斯无人的马路上,都会另我出离,感受到强烈的文艺感,这种审美体验难以实时和别人共享,但我还是努力把它们写出来,希望下次你也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艺感。
要记住,乌云逼出闪电,然后有迫人心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