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女请教我数学题时,无意看到她的语文试卷,分值60分的作文竟然只有15分,刚想开口教育她一番,正好看到作文下面的批语“作文跑题,但是请不要灰心,我想出题者看到你的文章也会赞不绝口,的确是一篇好作文,一篇足矣打满分的作文,只是此处没有切题。加油!”
平时和外甥女交谈时,常听她提到最喜欢语文老师。看到这段简单的评语,作为家长,不免有愧。看到孩子成绩不好就想说教,即使是鼓励也没有鼓励的态度。静下心来想想这种既指出错误又给予希望的方式要更容易接受吧。
记得自己上小学三年级时刚学习写作文,那年元旦老师要求写一篇元旦记事。在农村老家每当过节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庆祝,有钱人家也会杀头猪彰显家庭的富足。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我反复的修改琢磨,写完后还专门请求已经上高中的姐姐帮忙修改。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课上我的作文果真没有发下来。自己满怀期待,开始坐立不安左顾右盼,好像自己全身都散着光,好像听到了同学们羡慕的声音……因为作文没发到手就两种可能要么极好要不极坏,我自然是前一种。老师一句“狗屁不通”把我从梦里拉回现实,我的作文成功入围反面教材。那句“你这写的不是爸爸杀鸡,而是鸡杀爸爸”伴随着被当场撕了个粉碎的作文如同梦魇一般挥之不去。
我很幸运而且值得骄傲的是考上了省重点高中,这对于一个乡镇中学的学生是莫大的肯定,自己偷着乐的是那些“范文”到哪去了?我自以为用实力狠狠还击了他们。可是当踏入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自卑感就随之而来,不单单是成绩的差距,还有各种教学方法上的不适应。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在提问题,互相解决问题,老师更多的是给我们鼓励和支持。开始自己就是一块腐朽的木头被遗忘在角落里,这枯木逢春竟也是一篇跑题的作文。第一次月考我的作文因跑题不及格,班主任在我的作文批语里只写了一句话“你很有想法,继续努力!”。那次作文讲评班主任让我自己分析了作文,我竞得到一阵掌声,瞬间感觉自己心眼好小。
学生时父母对我的教育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板子不响知识不长”。鸡毛掸子、笤帚、拖把……好像家里能够随手拎起来打屁股的都起着“戒尺”的作用。有一个学心理的朋友听到我说的这些遭遇他很庆幸我没有心理疾病。他不相信我们家庭和谐所以经常去我们家做客,现在成了我妈的干儿子。记得我第一看到报纸上刊登老师当众掌掴学生的新闻还很诧异。我上学时经常被老师拧着耳朵罚站,放学不敢回家,在路上一直用手给耳朵扇风让它快点冷却,不然红着耳朵回家可不好交代。父母开家长会也会给老师说“没事,这孩子调皮不好管,不听话就揍,在家也经常挨打-皮实。”
说到这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那些被打的很惨的时刻都能释怀,为什么那些批评只要想起就厌恶的不得了呢?或许“打”只是单纯的恨铁不成钢,潜意识里我们还是铁还可以百炼成钢,毕竟没有到烂泥扶不上墙的地步,也没必要破罐子破摔。当我们的作文成为反面教材被当众批评,而不是指出错误被鼓励的时候,批评就只是哈哈一笑了。如果我们不需要自卑那就只能去扮演其他角色,让他们不敢再给予嘲讽式的“批评”,幸好我选择了疯狂的学习考上了重点。如今打骂体罚已经成为过去式,事实已经证明这是糟粕,我也不提倡这种短粗暴力的教育方式,毕竟今天的我们进步了太多太多。
“嘲讽”两个字,我斟酌了好久,一遍一遍不停的问自己是不是有点过了。同事老孙说小孩子在小学时候自尊心荣誉心特别强,如果这时候得不到鼓励他的自信心会慢慢的变弱,等到初中或者高中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形成了惯性思维觉得自己本来就很弱。
批评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即要指出错误又要给予希望,不然的话还不如“打”一顿来的直截了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的成长从学习说话开始,好好说话更是一辈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