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夕
1
早上读了一篇文章,其中讲了一个姑娘的经历。
姑娘炎炎夏日外出办事,不巧大姨妈来了,又因为前一天吃了个冰棍,肚子疼得不行。姑娘本来打算坐出租车,结果在路边等了很久没打着。身体虚弱的她被大太阳烤得出了虚汗,为了早点回家最后只好坐公交。
刚开始公交车上人多,姑娘没有坐到座位就只好站着。没想到,公交车上冷气十足,本身就虚弱的姑娘变得更弱了,下腹也越来越难受。公交车行到一站,下了很多人。姑娘身边刚好空出了一个座位,姑娘顺势坐了下去。
这时,又上来一批人,公交车瞬时又被挤得满满的。刚上来的一个大婶拎了很多东西,她把东西放在姑娘的脚边,然后抓着头上的吊环,臂弯里吊着一个塑料袋。随着公交的开动,塑料袋在姑娘的头上晃来晃去,几次撞到姑娘的脑袋。后来姑娘提醒大婶袋子撞到自己了,并建议大婶把袋子放地上。
没想到,大婶回复说是活鱼不能放地上,继而对姑娘说刚刚姑娘喊她以为是姑娘要让座。周围的人听了,开始议论纷纷,个个站在道德高点指责姑娘不让座。
姑娘在众人的指责声中,艰难地让出了座位。难过得车未到自己要去的站就中途下车了,此后很长时间都不敢乘坐公交车。
2
文章讲述姑娘经历的目的是强调众人往往无视自己该做的而放大要求别人做的。比如那位拿装着鱼的袋子撞姑娘的脑袋却要求姑娘让座的大婶。又比如自己也不让座却指责姑娘不让座的众人。
文章的主旨是做人应该慎独应该以身作则。
人应该独善其身没错,但若想活得健康不憋出内伤,慎独是不够的。姑娘最应该做的是识别其中的恶意投射,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认同。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理互动机制。
投射是个体将自己的人格、情感、态度、想法、欲望等转移给外在的人、事、物的一种现象。
认同是个体以自身的言行对别人的投射表示认可。
那位大婶觉得年轻的姑娘应该给年长的自己让座是她的观念,她通过自己的行为及言语将自己的要求转移给姑娘。这是投射。
虽说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也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年轻人都应该给年长者让座。正如那位姑娘,自己身体不适完全可以不让座。面对大婶她应该让座的投射默不作声就是一种认同,后来招来众人的指责投射不得不让座进一步表示认同。但这认同是违背自己心意的,甚至因此留下很长时间不敢坐公交车的心理阴影。如果姑娘在一开始就以温和的态度表明自己想让座但身体欠佳,那位大婶也不至于太放肆,众人的态度肯定也会大不一样。
3
有一位姑娘,可能是遗传了妈妈的基因,天生肥胖。因为肥胖的身材,经常被别人恶意投射。“安全带扣得住吗?”“毕业服有没有你的尺寸?”
后来她进入演艺圈,她认同了别人的投射。请了专门的营养师制定了瘦身计划,经过10个月的努力,终于从213 斤瘦到了135斤。暴瘦后的她虽然赢得了一些演出的机会,但仍然被一些人恶意投射。因为扮演白雪公主被各种嘲笑,因为节目需要献吻一位男艺术人,引起众怒被投诉挖苦说是“死亡之吻”,一些人居然无礼的要求她道歉。后来,经历母亲及外祖母去世,她的心情起起落落,体重也起起落落。
某一天,她终于明白,她没必要为了认同别人而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开心才最重要。她公开发表《复胖宣言》,不再刻意减肥。她学会了不认同,也活出了自我。现在依然很胖的她成了女神,就在前不久她凭着《女神》在香港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上,拿下了“我最喜爱的歌曲”大奖。
她是香港歌手郑欣宜。
4
投射与认同的模式形成于人的童年,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内化到孩子的内部的结果。一个人的外部的人际关系就是他的“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孩子”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是“控制的内在的父母”与“妥协的内在的小孩”的关系,那么,这个人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要么是他控制别人,要么是他甘于被别人控制。
前面那位姑娘随意认同了别人的投射,被别人所控很有可能是内在关系模式出了问题。
人很难改变环境,也不可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当外在关系出现问题时,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去审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适当的做出调整,而不是去责备别人,期望别人改变。正如郑欣宜,在迎合外界仍然无法改善关系的时候,她没有去跟那些投射给她恶意的人较劲,也没有一再地坚持原有的模式,而是选择了改变模式。
身处价值多元的社会,难免被不同价值取向的人投射。对于投射,尤其是恶意的投射,最好的反应是三个字: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