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陪父亲在夜下院坝一同欣赏月亮的场景。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那今晚的月亮肯定又是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因为今天刚好是农历八月十六日,也是父亲的生日,更是中秋佳节一家团圆的好日子。只可惜,今天要上班,不能回家陪父亲看月亮了,只能给父亲打个电话报个平安道声祝福生日快乐。
其实,今年的中秋节相比往年更热一些,连续三个多月的高温晴热天气,让人心理无比烦躁不安。酷暑难耐,缺水严峻,用电负荷大,到处都在倡导节约用水用电,错峰用水用电,保障农村用水用电成了这一时段的主题。还没到中秋父亲生日的时候,我就给他打电话,问他想要生日怎么过,或者想去哪里避暑。父亲说,我们都要上班,难得过节可以好生休整一下,就呆在家吧,一家人吃顿便饭就行了。我知道,父亲是勤俭节约惯了,不想给做子女的添麻烦,更舍不得多花钱,一直喜欢在家吃点家常便饭,下馆子就觉得奢侈了。
父亲的心意,我们自是懂得。电话联系了弟弟,看打算怎么给父亲过生日,结合老父亲的想法,我们两姐弟商量着还是父亲生日当天,在家给父亲过个简单且快乐的生日,他不想大办觉得铺张浪费了,那就邀请几个比较亲近的亲属,像父亲母亲的亲兄弟姐妹,简单的两三桌,炒点小菜,烧点肉菜,炖两个汤,再配点凉拌菜、花生米,加之来几瓶冰冻的啤酒,这滋味美美哒,父亲肯定喜欢。说着,我们把计划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本想去餐馆定几桌,吃的菜品多一些、味道也好吃一些、档次还高一些,结果父亲不同意,没办法,过生日的本人最大,就这样我们敲定在家里简单小聚。随后,我们挨着给亲友打电话,通知了时间地点,还给父亲定做了生日蛋糕,想给父亲一个小小的欢乐惊喜。
考虑到十六日,孩子们都要上学,我们也要上班。按照父亲的意思,我们把生日宴调整到了十五日这天。这天清晨,我和孩子们早早就起床,洗漱完收拾好下楼,在楼下的商超给父亲带了些吃的穿的用的。到父亲家时,已是早上9点了,母亲问我吃早饭没,今天来得这么早。我说还没呢,今天孩子们也是出乎意料的早。母亲忙张罗着煮饺子抄手,端着父亲早上煮好的稀饭,让我们先吃点早饭再说,说亲戚们都要晚上才来,中午太热了,大家也做着生意比较忙,让我们不要着急,于是就拿着碗筷吃起来。过后,我又问父亲想吃点什么,我和母亲好去超市买。考虑到父亲喜欢吃的,我们采买了一背篓蔬菜肉类和水果,我负责提小包的,母亲负责背大包的。就这样,我和母亲有说有笑地背着提着回了家。
回家后,我们稍作休息就忙碌了起来。父亲说,中午我们就简单吃点吧,就弄两个炒菜,一个汤,一个月饼粑粑就行了。知道父亲的心意,怕弄多了吃不完,晚上又全是新鲜菜,吃不完倒掉就浪费可惜了。我和母亲就一人做饭一人处理晚上要吃的饭菜,让父亲今天全程休息,就当寿星等着吃就好了。哎,父母亲都是节约人,一辈子老实巴交地忙忙碌碌着,汗水里来,汗水里去,除了脸朝黄土背朝天就是日日劳作汗流浃背,靠出卖苦力挣钱养家糊口,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普通日子就是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精打细算才能勉强度日,谈不得铺张浪费,但也不贪不占,规规矩矩行事做人,或许只有经历过深渊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凝望深渊的苦与难。
这天下午,我们收拾好中午的饭菜残局,捯饬好晚上要的饭菜主材配料,短暂休息了会,就开始忙碌了。虽然亲友不多,但总有两三桌,菜少了不好看也不够吃,不能让人笑话待客不周呀。为此,我们还做了几个菜备用。还好,有兄弟媳妇一起帮忙,这顿简单的家庭餐算是弄好了,就等客人来了上锅炒菜,新鲜的食材,配以简单的做法,就是好味道。或许是平日里父母亲的友好善良,吃饭间还来了几个他们的顾客,客客气气地来道喜,我们忙添上碗筷,一起感受这份节日的喜悦和父亲生日的祝愿。这顿饭菜,既没有大鱼大肉,也没有海参鲍翅,但在杯觥交错间,我们畅聊了最近的生意行情、当下的高温天气应对、未来孩子的教育以及子女的结婚生育等问题,一整个开心快乐填满了整个客厅。
饭后,我们打开了给父亲特制的蛋糕,点上几支代表父亲年岁的蜡烛,将生日帽戴在父亲头上,关着灯,几个小孩拍着手围着父亲,应和着我们一同唱起了那首熟悉的生日歌。在歌声中,我们给父亲拍了照录了影,想等哪一天再翻出来给他们看看,回忆曾经这些过往的开心时光。看着坐在夜光中的父亲,一副瘦弱的身躯,满头扎着花白的头发,是全场长辈中年纪最大的、身体最瘦小的。想起了父亲因为舍不得花钱,耽误了曾经被钢筋弹打到的眼睛,导致一只眼睛永久性失明。想起了父亲因为舍不得花钱,生病严重了,还是简单地去药房拿药对付着,还不告诉我们,生怕我们担心。想起了父亲因为舍不得花钱,每次我们给他买衣服裤子,总是骂我们乱花钱。想起了父亲虽然舍不得花钱,但是对我和弟弟学业上的支持却是一分不曾少,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不管是买文具还是买课外辅导书,他都不嫌破费不嫌贵,对于我的生活还是竭尽全力地帮衬着,还总问我过得好不好。瞬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原来,父母亲,一直都是如此无私地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我们又该拿什么回报他们呢?
听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开心地继续唱着生日歌,看着父母亲陪着亲友交谈着,我强忍着泪水走到窗边,望着外面大马路上的车来车往,听着长江边的波浪拍打声,父母亲进城当农民工的这二三十年经历,一幕幕地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中。一个人又有多少个二三十年呢,这二三十年,应该是父母亲人生中最精干的岁月,他们从农村进城务工,从别人最不起眼的清洁工做起,风里来雨里去,又脏又累钱还不多,不怕被人笑话,不怕被人嫌弃,硬是凭着双手劳动挣钱,说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扛过了孩子上学和父母照看的紧张时期,有了自己的经营小店,转身成了小微私营个体户,本以为可以轻松点了,何曾想,如今依然放心不下他们的孩子,又要继续给孩子看孩子、接送孩子、帮衬孩子……(文/江亲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