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 关于阅读的5个建议


《文心》——夏丐尊、叶圣陶


文/得一

两年前,看过一个有趣的“蜜蜂-苍蝇”的实验,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的:

“把一群蜜蜂和苍蝇装进同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那些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一次一次撞到瓶底,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Peters and Waterman, In Search Of Excellence 1988, p. 108)

卡尔·韦克总结:

"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蜜蜂和苍蝇的眼睛构造,叫做“复眼(Compound eye)”,对光线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

但两者的习性不一样,蜜蜂看到哪里亮往哪里怼,但它不会明白,居然还有“透明的玻璃”这东西。

苍蝇的行为模式不一样,到处乱撞,指不定从哪个口就出来了,它的概率比蜜蜂要大。

但如果在一个黑暗的箱子里,只有一个有亮光的小出口,那么蜜蜂一下就能出去了,而这个时候的苍蝇,可能就要懵逼了。

这个实验,不能说明苍蝇和蜜蜂的行为方式哪个比较好,只能说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苍蝇通过试错,达到了它的目的。

在阅读这件事上,偶尔也有一种从瓶子里出来的感觉。有的时候,咱们得学会试错。

我主动学习的时间比较晚,三十岁才开始读读写写,两年多的实践与摸索(试错),好像看到了“玻璃瓶的出口”,这里也讲讲关于阅读的几个建议,算是为别人留点有用的东西,希望“我的剑留给能挥舞它的人”

1)读书,没必要在乎快与慢

那些标榜自己每年读了100多本的,多数是以数量来填充自己的虚荣心罢了。

一本书读进去了,影响的是你的心智和认知,书里的东西,将来多半会忘记,就像你会忘记一年吃了多少斤米和肉一样,但它们在无形中长成了你的血与肉,升华了你的思想和灵魂。

标榜读书数量,就跟说自己一年吃了多少碗饭一样,毫无意义。

有的人,一天能看一本,确实挺快,但是这个“看完”的标准,也是他自己定的,究竟是看完了、还是翻完了?不得而知。

如果实在要讲快与慢,不如讲理解能力的强与弱。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对同一个人来讲,读一本简单的书,他会快一点;读一本晦涩难懂的书,他会慢一点。

反过来,同一个难易级别的书,理解能力强一点的人会快一点,理解能力弱一点的人会慢一点。

而提高理解能力这事,急不来,需要知识的储备,同一个领域,储备的越多,理解能力越强。

刚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要接受自己的笨拙。

2)一本书有没有读完,没那么重要

怎么说?

首先,有些书暂时理解不了,需要慢慢消化,这些往往都是超出你认知范围的,是需要你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

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心理学与生活》这类书,我一个月可能只看懂一两页,要经常拿出来翻,每次翻都有不一样的认识。

其次,有些书舍不得读完,《浮生六记》《平凡的世界》《围城》里的那些人和事,总让人恋恋不舍。

之前,我也不理解这种观念,拿到一本书,想着怎样把它读完。

中间走了不少弯路,还研究了不少关于“如何阅读”这一类的书籍,折腾了有二十多本,有讲眼睛如何扫描纸张的,有讲怎样快速阅读的,有讲怎么样做读书笔记的等等。

但这些东西都是“术”,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道”。

这个“道”,就是你的“问题意识”

你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求解?怎么办?去阅读、去检索,找到了,可以暂时把这本放下,下次想起来,再来查。

当然,这个“问题意识”也是广泛的,它可能不是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种需求。比如,你对生活美学的需求、你有打发时光的需求、你有对某个故事的好奇与热爱,这些暂且都算。

这种问题意识,也不能把它叫做功利,而是看作是一个寻找价值的过程。在书里,你可能会找到某个东西,对于你来说是有价值的。

这个价值,对于你来说,叫做“突破性知识”。

它能够弥补你的认知缺陷(Cognitive Deficit)、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改变你的思维理念、价值观、方法论,直至改变你的选择、性格、能力,甚至一辈子。

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人,从不苛求“把书读完”。

他们在乎的,是遇到“突破性知识”后,主动消化理解、反思经验、做出具体可操作的计划,通过践行改变自己,实现阅读的价值。

当然了,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你坐在阳台上,泡上一杯茶,拾起一本书,随手翻一翻,也是一种乐趣。

3)阅读好比进食,要关注“食物”的质量

你的胃,其实跟大脑一样,想想看,吃到胃里面的东西,不能是脏的、坏的、差的吧?

阅读的内容,也不能是假的、错的、过时的吧?

吃进肚子里的,我们要保证营养、健康,阅读也是一样,内容同样需要把关。

在信息丰富的时代,不能什么都看,要把自己的宝贵时间和认知能力留给高价值的内容。

单从书籍读物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两种:虚构类(Fiction),非虚构类(Non-Fiction)。

在世界范围内,抛开虚构类(Fiction)的和中国文化历史类,单从“非虚构类”(Non-Fiction)来讲,目前国外作者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国内作者。

这不是崇洋媚外,是咱们积累的时间还不够。如果按照现行的发展速度,10年、20年后,会出一批比较厉害的“非虚构类”知名作家。

冯唐的著作不少,他自己也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只是作家的初阶。

清万卷书、醒万里路,这也仅仅是作家的进阶,不能清空,就谈不上下一步的创造,谈不上写作。

在清空的基础上,长出一棵草,开出一朵花,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这是作家的进阶。

以此标准来看,中国当代作家有几个?”

是啊,翻开国内当代作家(有的只能称作作者)的书,多数是二手转述国外的前沿概念和方法论而已,翻过来炒过去,加点简单的案例(严格来讲都算不上证据),极少有人能“长出一棵草,开出一朵花”。

作为读者,你拿到这些二手、三手的书,属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所以,选择阅读内容这事,很重要,不是什么都能看(吃)的。

经济学家汪丁丁的一贯主张,“正确的阅读方式,是要在任一领域内首先追随权威作者或知识的权威阐释者。”

权威是个很好的“筛选器”之一,能帮你过滤掉很多不需要看的东西。怎么找到权威?怎么设置自己的“筛选器”?需要动用你的搜索、分析能力,下次再聊,不赘述。

4)读不下去,是件很正常的事

不少人,想通过阅读来获得成长,也有自己的计划,但似乎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不怪你,阅读文字,确实有点“反人性”。

为什么呢?文字于1万年前“农业化”开始以后才萌芽,而人类长期只有口语传递信息(对话),用文字记事传递信息,形成的书面语历史还比较短。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古老的经典都是对话体。在文字和阅读普及之前,思想主要通过对话和吟唱来表达和传承。荷马史诗口口相传数百年才被记录下来。”

作为人类,我们更习惯于语言系统,用眼睛阅读文字需要用到视觉系统,从进化的历程来看,能力可能会弱点。

当然,这也不能作为你不去阅读的心理安慰。只是告诉你,读不下去这事也很正常,关键是要认识到阅读对你是不是足够重要。

一件事情,如果做不下去,跟坚持、意志力无关。只能说明你不够热爱,或者这件事对你来说还不够重要、可有可无。

白岩松曾在《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更好,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中写道:

“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

从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你想想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从最初一个最简单的小学数学题,到后来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

阅读关乎成长、关乎信仰、关乎一个人的敬与畏......不管怎样,你得找到那份属于你的热爱。

5)阅读,最紧要的是要学会触发

什么叫触发?叶圣陶老先生,在《文心》里这样解释: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

这里的触发,其实就是一种联系。不管阅读什么,一定要专注“联系”,联系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经验,联系那一刻的想法。

只有建立了这种联系,下一次你再遇到某个问题、某个事情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想到某一本书,里面好像有一种解答,这个时候,你再找到那本书,去检索、去翻阅。

所以,前人常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道理的,这里的动笔墨,不是简单的勾勾画画,而是要在有感触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当时的想法。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有个方法叫“RIA拆书法”,也算是把“触发”给模块化了:

R: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划出来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A1: 写和这个句子有关的经验

A2:下一步行动

你可以照着去试试,别纠结形式,重点是掌握精髓、付诸实践。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在《思想者》一书中也讲,“知识虽然是基础,但随时可以抛弃。要学会将推理应用于个人生活。”一定要用行动去验证知识、修正思考。

阅读,其实也像人走路——有时需要跑,得快速前进、不能留恋风景;有时需要散步,慢慢享受周遭世界;有时需要走大路,宽敞一点、人多一点;有时需要走小路,曲径通幽,只有一人,可以放空大脑,安静地思考。

不管怎样,在阅读这件事上,不纠结、不焦虑,不要有多与少、快与慢的分别心,它只是我们认知升级的一种途径而已。

暂且聊到这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176评论 5 46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190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232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953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879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7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26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95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36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65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14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9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85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7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87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438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32评论 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