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我驱动力来自何处
一开始我认为,自驱力来自想急于改变自己的决心!
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我认为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寻求真相的能力,比如最近写作,有一个题目我很早就想写,但一直想着等碰到合适的机会再去取证,其实就是寻求解决真相的决心不够,因为这个不是我的刚需,由于寻求真相的过程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所以相比舒服的啥都不做当然大脑会远舒服的选项了,那如何进步和成长呢,所以元认知能力还是不足。
我上大学时喜欢动漫,所以特别想学日语,为此也包过培训班,但还是没坚持下来,因为那确实不是刚需,我不靠日语吃饭,不会也不影响看剧,所以还想不到这个缺席的刚需是什么。
2、把事情做成“刚需”
目前做的有些事,也许不是因为刚需,但是却把他们做成了刚需的样子,一天不做就难受,比如早起、坐享、反思,这些可以让我的大脑越来越清醒,后来把学英语、写作也在发展成刚需的路上,甚至把这个专栏的留言也安排成每天的刚需,就是因为老师说过,能做到每天留言,一年下来甚至能给自己写本书。
找借口这件事我现在总能在朋友的口中听到,然后自己一旦有:我本想……但是……这个句型出现就会警铃大作,看看有没有在找借口,如果有马上暂停,找方法,去做。现在觉得自己的观念真的进步很多。
3、真正的刚需是“找借口”
突然像被劈了一下,“等到我…的时候,我就会…”,没错,前两天写自我介绍时还在用这个句型,想学第二外语,因为真的很喜欢,但这门语言对我来说真的不是刚需,而我的这份喜欢又不足以使之成为刚需,所以就是一味地等待,等有空了,我就……,然后可能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目前没有任何“刚需”或想学的东西的时候,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着手,为他赋予重大意义,使之成为刚需;
但对于目前已经开始多线程学习的人讲,该怎么办呢?比如我现在正在把学英语变成刚需,因为英语的应用范围比小语种肯定大的多,这也是老师一直提倡的,要把英语用起来;
运用元认知能力分一下,什么最重要?什么更重要?
我认为还是:英语>第二外语,所以第二外语会被排在后面,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
4、刚需是脆弱的,需要小心呵护
目前觉得自己对生活面方方面面都越来越没有好奇心,有的时候明知道应该有,可是还是做不到。比如遇到疑问的时候就该利用好奇心驱动我一问到底,并且“主动分析”原因,虽然这方面做的不好,但以后会慢慢改进。
现在虽然对业余时间做的这些事儿有了好奇心,但有还是经常犯懒,懒得去刨根究底,只是做一些简单重复的事情,比如说英语朗读,在这些方面,自己的元认知还是没有发挥最大作用,我只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并没有把刨根问底的精神发挥到极致。最近练习英文自我介绍时,尹老师说一定要试着去预测下一个词下一个句子,这才是有意识地朗读,这样才能进步。
好在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对这些概念的感觉变得更明白,也更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前路越来越清晰,所以只需要行动起来,按照对的方式持续的做下去。
5、早起的刚需
问答里有一个同学说早上就是起不来,他明知道好处多,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在大概三年前,我定了第一个目标:每天能七点钟起床。那时候八点上班,我每天7:50起床,所以一下7点起床特别不适应,结果起了不到5次吧,之后的就慢慢的往后拖。
后来我开始学英语、写字、跑步,比如每天朗读新概念并发到群里相互点评等,随着任务越来越多,感觉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但我就是觉得这些事必须坚持做下去,因为做的时间长了,越来越有信心,就像小宇宙爆发一样的停不下来,所以我就开始早起,起床之后急急忙忙洗漱,一件一件的完成任务,把能做的事在上班前完成的感觉真好,让我一早就充满成就感,可能就是这种成就感驱动我起的越来越早吧!
6、用进废退的英语
我学了十几年的英语,但确实从来没有用过,学英语能力只是用来考试,考完试之后没有用武之地,越来越觉得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在重新学新概念开始朗读的时候,读的特别不顺,每个音标发都发不准,才知道原来过去根本就没学好。
通过去网上看视频学习发音、舌位、气息等等,才慢慢摸到一点门道,但其实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真正的把英语用起来,目前只是停留在朗读、翻译等。
今后该向用转变,比如说每天写英文日记...现在发现找高手指点其实很好的方法,因为之前找人翻译了自我介绍,在练习的过程中对一些疑问和这位翻译的朋友一起交流,学到了许多知识点。
还有前几年在工作上密集的用过一阵儿PS,许多功能和快捷键等用得越来越熟练,但几年不用,再拿起来的时候就觉得什么都忘了。
所以为了使技能不退,要持续的“用”,持续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