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等人千辛万苦编撰《资治通鉴》,主要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领导者)借鉴。那么,在司马光的眼里,好领导是怎样的?《资治通鉴·第一卷》开头部分,有大段的“臣光曰”,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司马光对领导者的一些看法。
一,领导的好坏决定了组织的兴衰。
夏被商取代,商被周取代。原因何在?
司马光说:“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可见,在司马光看来,夏被商取代,商被周取代,主要原因就在于桀、纣、汤、武这些领导人的好与坏上。桀纣无道是坏领导,而汤武施仁政是好领导,结果商组织取代了夏组织,周组织取代了商组织。
二,好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规章制度。
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司马光在“臣光曰”的第一句话就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什么是“礼”?司马光接着说,“何谓礼?纪纲是也。”“纪纲”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规章制度。
总归一句话,司马光认为天子(好领导)的主要职责是维护规章制度。
不过,司马光的观点显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因为人是活的,社会会不断发生变化,而规章制度却是死的。如果领导者墨守陈规,死守原有的规章制度,那么,这样的领导者就有可能被淘汰。
三,好领导要坚持原则,不能轻易把权力假手于人。
司马光写这篇“臣光曰”,针对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这件事。对于周威烈王的做法,司马光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司马光为何反对周威烈王的做法?因为他认为周威烈王这样做是在破坏原有的规章制度,没有原则,轻易把权力让给了魏斯等人。所以司马光说:“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
四,好领导要见微知著,防范于未然。
好领导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而要抓大放小。何为大?司马光认为“名分”、“地位”是大,即事关统治权力统治秩序的名分、地位等规章制度是大。
事关权力秩序的规章制度,好领导不仅要亲自抓,还要见微知著防范于未然,一旦出现有损规章制度的现象,无论事情大小,好领导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在这里,司马光举了两个事例予以证明。
这两个事例都与孔子有关,一是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假与他人,因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二是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
司马光对孔子所做的这两件事评论说:“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可见司马光十分赞同孔子的做法,即领导者要见微知著防范于未然,珍惜名分、地位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