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的名义》火遍了四海八荒,有人喜欢瑞金书记一派正气,有人喜欢达康书记的双眼皮,也有人对东来局长的撩妹技巧表示佩服,还有姐妹们觉得高书记和祁同伟虽然做错了事儿,但依然有魅力。我当然也被汉东boy的智慧和胆量所折服,但作为一个八年的人力资源从业者,职业病让我不得不注意到贯穿全剧的股权激励。
《人民的名义》里故事的起因就是大风厂员工的股权纠纷。大风厂在很早的时候,就在老革命陈岩石的带领下进行了股份改制,进行了员工持股的股权激励。不得不说,老革命在战争期间不怕牺牲,在和平时期进行经营激励上也是一把好手,有远见,早期就把股权激励引入了大风厂,这家老国企才摆脱了倒闭的命运,存续到现在。
现如今,股权激励在国内企业、尤其是名营企业中热度越来越高。股权激励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直接持股、虚拟股权、期权等。大风厂的员工股权激励从剧情来判断应该是直接持实股。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愿意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激励员工呢?
第一, 股权激励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持股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的主人了,企业经营的好坏除了影响到工资之外,还会影响到分红。那员工就会更加积极低投入到工作中,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就会减少。
第二, 股权激励能够让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共同体。如果员工是直接持实股,而且需要投入自有资金购买实股,那员工的利益就更大地和企业绑定到了一起,共同承担收入和风险,而且是长期的收入和风险。员工的投入度和贡献度会更高,企业和员工就能够从企业的发展中共同获利。大风厂的员工就是自己花钱买了大风厂的股权,所以齐心协力对抗拆迁,原因就在于工作没了可以换个工厂打工,但股权没了,丢的可是员工多年的积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
股权激励这么火,那在股权激励应该如何设计呢。这个话题涉及很多方面,有财务、税务、法律等各种问题,如果是上市公司,还涉及到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规定。我也仅仅是知道皮毛,仅就剧中体现出来的几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 股权结构怎么搭,股权比例应该怎么分配。一般,原企业或公司应该还要占大股,在估值的基础上,确定原企业的股权比例。在剩余的股份比例中,核心团队成员每人的持股比例应该要高于普通员工每个人的比例。因为核心团队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核心团队的投入程度和专业程度,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给核心团队更高的股份比例,一方面是一种认可和奖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利益的绑定和约束。在剧中,大风厂是国有企业改制,国家还是大股东,员工的股份占到了49%,其中蔡成功作为公司老板也就是核心成员,占了大股,但具体是多少,剧中没有交代。这个安排从激励和管理的角度来看,本身是合理的,从剧情来看,每年工人都有分红,并不亏。如果不是违法、腐败,其实还是一个股份制改革的成功案例。
第二, 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怎么设。如果员工变成了股东,那是不是在企业经营上,事无巨细都要所有的股东共同讨论决定呢。如果这样,效率就会极其低下,管理难度非常大。一般而言,企业让员工的持股,但员工并不享有股份所有的权利,比如表决权,大部分员工享有的只是分红权和增值权。企业的日常管理通常会授权核心团队来管理,表决权也授予核心团队或者持股代表来行使。在这部火火的电视剧中,诗人郑西坡就是员工的持股代表。在现实中,华为的员工也是通过工会委员会来持股,持股代表和董事长是孙亚芳。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议事机制,就是重大问题的决策机制。虽然日常经营管理都交给核心团队来运作,但是重大的问题如何决策还是需要在协议中明确的。比如剧中蔡成功是否有权直接质押工人的股权,是否至少需要知会工人持股代表,这些都需要在协议中明确。
第三, 退出机制。如果员工持实股,基本上企业都会约定在员工离职时的股权退出机制。基于员工离职的原因不同(如主动离职、被企业辞退、或者退休死亡),退出机制的条款也会有区别。员工如果退出,该员工持有的股权就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转让给其他的员工或者企业。《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细节就体现出了这种安排,大风厂员工最初的持股比例是49%,后来有人离职退出,员工持股比例就逐渐变为40%。
股权激励从设计到执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设计好了,事半功倍,能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设计不好,事倍功半,搞不好还会出现剧中的各种危机事件。
人民的股权至关重要,检查官们以人民的名义反腐,保障市场经济大船的顺利航行,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我们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好激励机制,保障人民股权权益的同时也促进企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