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在梵音杂志社,我真实穿越了一回。一下子穿越到唐朝,和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一起引吭高歌。
我不是故弄玄虚,这其实就是马老师的一堂课,一堂吟诵课。马老师是谁,梵音杂志社主编马世领是也,长于写诗,精于茶道,乐于吟诵。何为吟诵?度娘说: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因而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
吟诵如此之好,我怎么第一次听到呢?这一下让我回想起我上小学时,摇头晃脑,仰着脸背书的情形,大人们讥之为“仰脸歌”,就是仰着脸瞎唱唱而不去用心理解。三年级时,我转入城里,每当晨读时也是仰脸高唱,引来同学们的好奇,大家惊叹:背书还可以这样玩?看到他们好奇的目光,我腼腆地骄傲着,这是一个农村学生去城里上学唯一一个让他们羡慕的东西了,所以现在听马老师讲吟诵,一下子让我浮想联翩,穿越到幼时难得的甜蜜,顿时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马老师授课,自然不同他人,燃一炷香,檀香氤氲满屋,沏一壶茶,茶香沁人心脾,这还不够,马老师从古到今精选七首茶诗,并且茶诗中还含有无限禅意。环顾左右,同室皆是久违的师兄,一共也是七个,七个同学七首诗,真是巧了。
如此小班授课,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妙。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看得最清听得最真,正陶醉在老师海阔天空,激情洋溢的讲解时,老师让同学们轮流示范,我回头一看,无论怎么轮流,我都是第一个,我真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但就这几个同学也没人给我打掩护呀,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压着嗓子,吟诵了唐代茶圣陆羽的《不羡歌》: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惟羡西江水,
曾向金陵城下来。
吟诵下来,众人皆笑,我擦擦脑门上的汗,庆幸还活着,下面等着笑别人了,然而不一会儿,又轮到我了,这一首是明代陈继儒的《叹茶仙》:
山中日日试新泉,
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
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
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
一生虚掷杖头钱。
出了汗,献了丑,一下子放松了不少,反正离死远着呢,再来一次谁怕谁?这时马老师又请出了三件乐器——色空,红色,扁圆形,像个没把的南瓜,金属外壳,内部空空,底部有一空洞,上面切出如莲花般的八个音节,色空这个名字取得也好,但英文是se&kong,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加个&,说不通了。我拿了一个放在桌前,一边吟诵一边敲击,其声空灵剔透,恰合平仄韵律,边敲边吟,音声一体,身心相融,杂念皆消,让人自动进入极其宁静的状态,仿佛灵魂一下子挣脱肉身,穿越到当年的会稽山之兰亭,群贤备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引吭高歌。
同学们一轮又一轮吟诵,我却一会儿穿越回去,一会儿穿越回来,真弄得现实梦境两模糊。度娘又说: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比如日本的吟诗社社员就有百万人以上,然而据我所知,我儿子现在小学三年级,就没有学过这门课。有幸我的小时候唱过“仰脸歌”,有幸今天和马老师学古诗吟诵。
课到结束,兴致不减,于是我们再次敲起色空,和着马老师,从头把七首诗又吟诵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