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星期二。
北京气象台发布雾霾橙色预警,无数带有雾霾的照片和段子顷刻间层出不穷。事已至此,口诛笔伐仿若多如牛毛。
我不想加入到口水大军中去声讨,或是当个愤青向当局发难,我只是想以一个在这座城市出生长大生活20余载以此为家的土著去带你们看看,北京以前的样子。
1933-1946年德国女摄影师Hedda Morrison在京拍摄了这组照片。8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在香港出版她的影集《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01年北京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这本影集,中文译名是《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黑白色的照片看不出生气,但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立交桥和宽敞的大马路,没有冰冷的建筑和现代的钢铁丛林。小时候的我们没有哈根达斯或梦龙,只有几毛钱一根的冰棍冰胡雪糕和北冰洋酸梅汤。
90年代的北京
如今的北京
北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奉献了它的一切。水电、土地、环境等等资源,每天拥堵在二环的车辆、行路在地铁2号线的人们都是踩在古城墙的遗址上奔忙。
同样我知道,它也在享有着世界超大城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名誉与地位、发展的越来越好。但我想说,这里不仅仅是首都,更是1300万北京人的家、700多万有梦想的人打拼生活的地方。
北京是座包容的城市,北京人也不是自私排外不讲理的刁民,在天子脚下生活久了最懂得和气生财的道理。
我们祝所有人在这圆梦,也请你和我们一样,爱护它。
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一起见证北京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