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些的感受:在别人面前做错了一点小事而陷入尴尬,事后就会反复回想那个可怕的尴尬瞬间,越想越尴尬,想到抓狂并且念念不忘;一想到明天要做的事情,就无限担忧,担忧自己会掉链子受到嘲笑,然后产生更严重的影响;明明很想睡觉,脑子却停不下来那些无意义的思考,就这样控制不住的失眠到第二天......
以上的种种都是一种过度思考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指经历了个体感觉不愉快的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
反刍思维让我们把某个经历过的场景在脑海里不断重现,不仅反复体会着当时所经历的负面情绪,甚至还会用想象力来放大,导致深陷于负面情绪无法自拔,反复体验,如同自虐一般。除了回忆,还有担忧,对于还未发生的事情,做最坏的担忧,对未来持消极态度和灾难式的预测。
反刍思维的危害会让我们不断内耗而丧失人生的幸福感体验。当问题出现之后,反刍思维更容易让我们的注意力锁定在这个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的体验和产生的后果上,慢慢的,习惯于这种过度思考之后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无法控制这种思考,注意力也会无法集中。精神上的消耗与乏累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情况越来越差。
通过不断回忆场景和对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无限担忧对消极情绪形成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加重,久而久之人生的幸福感不断丧失,痛苦与焦虑占据了思维高地,焦虑和抑郁也就伴随而生。如果本身就有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反刍思维只会让焦虑与抑郁加重。
之前很多学者认为反刍思维是一种病理性的,而也有很多学者认为这是认知层面的。
反刍思维是持久且难以摆脱的,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去战胜这个影响我们体验美好生活的家伙。
我们可以从思维习惯和认知层面去慢慢的消减反刍思维对我们的控制。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不过一点点的坚持下去,总会迎来一些改变。就我自身经历来讲,这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我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相信你也可以。
1. 首先我们要觉察到我们这种过度思考,承认其存在。并开始意识到这种思考对我们的生活是痛苦且无意义的,下定一个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自主的想要改变是最重要的关键。
“过度思考已经影响我了,我不想这样,我想改变。”
2. 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什么方面让你痛苦焦虑就去解决。沉溺于负面情绪,只能让你更难过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与其反复思考“我为什么这个样子”不如想想“我能做些什么去改变,解决。”
3.用主动反刍代替被动反刍,在负面情绪袭来之前主动去复述出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进行思考。不再被动反刍,让它不再有主导我们情绪的机会。
“情绪状态稳定时主动反思,就不用被动的受负面情绪影响。”
4.适度的进行反思,每天给自己制定出一些时间进行反思,任凭大脑转动。反思时间结束之后,就继续生活,也可以做一些让自己舒服快乐的事情。
“每天反思一会,帮助我成长,但是并不耽误我吃饭,睡觉,玩耍。”
5.活在当下,享受现有的幸福快乐。人们对于未发生事件的忧虑所产生的情绪往往比其发生时的体验更加痛苦。就算发生什么那也是明天的事情,在生死面前一切都是小事,适当躺平摆一摆有利于放松身心,提高幸福感。
“用回忆一遍一遍惩罚自己,为了还没发生的事情不断痛苦,怎么看都对不起现在的自己哦。”
6.去做事情,充实自己。我们心中都有想要做。的事情,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念头告诉我们:我不能去做或者我做不了。人生是用来体验的,其实只要你冲破了自己的束缚,你可以去追寻任何热爱。充实自己,行动起来是对抗反刍思维的必要举措。
“整个人都忙起来了,就没时间过度思考了。”
人是可以实现自我改变的,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调节自我的过度思考(反刍思维),捡起被负面情绪撕碎的幸福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