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
人和树看着是截然不同的物种,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者从简单的现象着眼,于内在动力探究,以人类小众群体的生存智慧来升华,将人和树的关系以极其优美的方式显现出来,值得一读。
偶遇一棵树,在山间车行至转弯处,速度减到很慢,抬眼看窗外,这棵树笔直高大,叶子全部成了红叶,在一片林子里格外地醒目,虽是惊鸿一瞥却觉得美得惊心动魄,然而转瞬即逝,车子很快飞驰而去,我和这棵美貌的树的缘分断了,永远不会再重逢了,我们相遇,只是一眼之间,目光所触心念一动,时间不过一秒,已经转换了时空。
有些不舍,甚至盼望能停下车来,走近这一棵树,近距离地看他的树枝是粗糙还是光滑,枝丫是繁茂还是交叉,树叶究竟什么形状,又是如何能红得这样闪耀。而在这不舍之间,车和我已经走远。
人生中究竟有多少相遇是这样的?只是一瞬间的缘分,再也不见。
人毕竟比树要强,我默默地想着,人还可以四处移动,而树却是一生都要受困于一个地方,而永远走不出自己脚下的土地。
直到看到一首小诗,“母亲,被一些庄稼,五花大绑地捆在土地上”不由打了一个激灵,一股寒意从头顶冒起,那关于人自由移动的优越感在心里砰的一声碎了一地。所谓的自由像一只漂亮的气球,看上去飘逸生动,却经不起一根针的轻轻一戳,人所受到的束缚还少吗?
看上去自由移动的人,被出生捆绑在原生家庭的阶层里,被上学受教育捆绑在教室的桌椅里,被谋生捆绑在社会的分工岗位角色里,这还只是身体的不自由;我们的内心呢?又何尝不是被各种观念思潮所束缚?要爱亲人,要回报家人,要努力竞争,要表达善意,要谦和有礼,要高情商,要高富帅,要白幼瘦,要精致,要得体,要有房有车,要成家立业,要一生无悔。我们被这些声音推动着、影响着,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
一个人哪里会比一棵树要强呢?
细细看一棵树,地上部分有粗壮的树干,有细小的枝条,有柔软的叶子,有木质化的灰白,有深深浅浅的绿色,都向着阳朝上伸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样子。而地下的部分是肉眼所不能见的,根在地底下四面蔓延,向着地的深处展开,在黑不见底的地方,根也长成错综复杂的样子,主根须根丛生,竭尽全力地汲取着地下的养分。
决定着树的状态的,恰恰是看不见之处根的力量,能生长到多远,能找到的水分和营养,根默默地承担着整个树的能量供给,树干和枝叶则在外形上呈现出来。
这是不是很像是人的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表现在外,指导着人的生活方式;潜意识在内,操纵着人的思维模式。我们以为自己的行为是由意识来决定的,是我们所学习的理论形成了驱动力,让我们产生一系列结果导向的行为,却常常发现有那么多的时候不由自主,不知不觉地重复着旧日的模式、不知不觉中重蹈复折,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自己讨厌的样子,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在塑造着我们。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概念,有不少形象的比喻,最著名的是冰山理论,即露出水面的的意识是冰山的六分之一,而巨大的部分在水面以下,这个理论从可见不可见的层面非常贴切;还有象和骑象人的理论,即意识和潜意识合一时,大象在骑象人的控制下行走,而一旦发生冲突,大象朝着自己想去的方向,骑象人很难控制这么强大的力量来改变方向,这个理论是从控制的角度出发来解释;还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丹尼尔卡尼曼的快与慢理论,受潜意识控制形成自动驾驶模式的动作来得快,而受意识层面决定需要理性思考的动作来得慢,这个理论是从速度的维度来阐述的。
虽然有了这么多的成名大家的理论,我却在一棵树上看出了人的共性,在人的外显部分,长相、打扮、语言、行为、性格就像是树的主干和枝叶,看上去深受环境的影响,阳光是否温暖、雨水是否充分、风吹是否强烈、动物是否破坏等等,人也是看上去深受原生家庭、出生地文化、受教育程度等的影响。而这都只是一部分,更大程度上,树的根和人的潜意识是决定因素。
小王子和飞行员同时受困于沙漠里,在找水的路上,小王子说,“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我们往往太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而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却是真相所在之处。
一棵树如果损失一些树叶是无关紧要的,甚至一些枝干也只会让旁边发出新枝,主干的枝梢断开也会在合适的时间长出新的侧枝来,这些外来的伤害似乎都不足以威胁到树的生死。除非斩断树和根的联系,那么树干枯萎,树木死亡再无生机。
而人的潜意识也是能量之源,人可以生病、受伤,甚至忍受各种极端环境的恶劣,只要内心还有希望、向往,还相信生活会变好,就不到于绝望而死。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人和树的着共性,同样在看不见的地方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而这个共性在一个地方被推向了极致。
余秋雨在黔东南的岜沙苗寨看到了当地独特的生命哲学,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给他栽上一棵树,这棵树和他一起变老,而当这人死去,村里人会砍掉这棵树,取其中段剖为四瓣包裹尸体埋进山林深处在上面再栽上一棵树。没有坟没有墓碑,身体很快化为泥土又滋养着一棵树的生长。就这样一个人的出生就有着一棵树的生,一个人的死滋养着另一棵树的生。人和树就在这里被融合成一个整体,生命在人和树之间流动,人是树,树也是人。
从最开始的觉得人比树强,到察觉到人和树的共性,却在一个村里找到了人和树的融合,这是最好的示范,也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