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一种行为或者感觉:我们总是试图要别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强迫自己做令人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200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有一个实验,把受试者分成两半。
一半人,阅读一些文字材料,内容是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注定的;另一半人,阅读和该话题无关的材料。
阅读之后,两组人都进行同样的考试和测验。
结果显示:前面那组人受阅读材料的心理暗示影响,觉得自由意志可能真不存在,更容易在考试中作弊、偷看答案,或者偷偷多拿不属于自己的奖励。
诸如此,读友们可以感受到,存在自由意志,对于维持人类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意识上。
很明显,这是不公平的待遇。
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他人,所以唯一改变的因素就是改变自己,才能使事情发展得更顺利,使自己看起来更棒。
一:认识非爱行为
《致橡树》by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生活中会有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表现话语为
“我是为了更好的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
“我做这些事都是为了这个家,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他们用所谓“为对方付出的爱”,来达到让对方服从自己意志的目的。
对于诸如“你要听话,爸爸妈妈才会更爱你;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我们养着你、供着你、伺候着你,你可要给我们争口气!我们这辈子就指望着你呢!”
这类带有条件的爱时,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反思这些话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那些“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你可不要离开我;
我活着,就是为了爱你。失去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依赖性话语。
人们通常对爱最大的误解之一,就是将依赖误认为爱。
这些看似十分动听的情话,其实也是一种非爱行为。
当一个人需要另外一个人才能生存时,他就成了那个人身上的寄生虫。
这样的关系中没有选择和自由,不是基于爱。
最后一种非爱行为就是永远无法满足的爱,即不管一个人做到了什么,另一个人都不会满意。
就像小时候你考了95分,父母却告诉你应该要考100分;
你得了三好学生,家长却问你为什么没当班干部。
所以,你的努力在他们面前永远不够。
而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或物纯洁而真挚的感情,基础是尊重,是给予而不是索取。
真爱不求回报,尊重对方需求的给予。
即使对方有同理心,会感恩回报,但是回报本身并不是爱原本的目的。
这就如舒婷《致橡树》所说的一句话: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表明了一种平等互爱的形象。
爱是一个动词,是一种能力。
产生非爱行为,其实反应的是爱的能力不够。
二:解决冲突
华尔街的老牌银行摩根大通,2012年发生了罕见的巨额亏损:一名叫做布鲁诺的交易员错判了产品风险,导致公司损失累计超过60亿美元。
因为坏账数额极大,布鲁被戏称为“鲸鱼”。
由于事情发生在伦敦,又叫作“伦敦”事件。
导致“伦敦鲸”事件的产生,有很多因素,
其中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文化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详细调查发现,表面上看,是布鲁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试图隐瞒损失并且误导上级进行判断,属于个人品德问题;但罪魁祸首可能是“避免冲突”的企业文化。
布鲁诺隶属首席投资办公室,该部门提供方案,再交给风险控制部门来审核。
调查发现,每当这两个部门产生分歧时,CEO杰米戴蒙的做法,通常是制止冲突。
比如说,根据记录,有一次首席财务官把两个部门的冲突报告,递交给戴蒙,却遭到严厉斥责。
戴蒙认为这种报告绝对不能公开,斥责时还刻意提高音量。
在看到同事因为争议报告而遭到指责后,首席投资办公室的经理们,就开始想办法隐瞒问题,避免冲突;风险控制小组也一样,觉得如果提出意见就意味着公开冲突,那就睁一只眼一只眼。
如此一来,多数的交易方案,包括有问题的交易方案,大多可以轻松过关。
雪上加霜的是,摩根大通还有一条企业文化是“有问题自己解决”。
这就使得布鲁诺在问题出现时倾向于隐瞒上级。伦敦鯨事件过后,戴蒙在接受《福布斯》的采访时说:"我学到了一件事,就是克服自满,大胆提出问题,而不是规避冲突。”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摩根大通银行的首席投资办公室与风险控制部门,由于部门目标、利益、认识不同,就容易产生分歧,诱发冲突。
我们需要知道破坏性冲突的4个特征:
1.双方极为关注自己的观点是否取胜。
2.双方不愿听取对方意见,而是千方百计陈述自己的理由,抢占上风。
3.以问题为中心的争论转为人身攻击的现象时常发生。
4.互相交换意见的情况不断减少,以至完全停止。
为了避免冲突恶性循环,我们需要知道良性冲突的4个特征:
1.双方都关心实现共同目标和解决现有问题。
2.双方愿意了解彼此的观点,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3.双方争论是为了寻找较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4.互相信息交流不断增加。
当我们评估出团队冲突的性质后,就可以针对性采用不用策略。
比如说,鼓励良性冲突,预防破坏性冲突;
当出现破坏性冲突时建立干预机制,尽可能减少破坏性、提升良性。
如果不是团队冲突,而是两个人之间发生冲突,我们就应该使用调解圈。
调解圈是什么?
就像在地上画一个圈,两个发生冲突的人都跨进这个圈子里,然后通过沟通让他们去解决冲突。
当冲突双方踏入调解圈,以关系为导向,分歧就会缩小,也就是走向相互妥协、相互理解的方向去了。
三:做出利他行为
歌手丛飞1994年到深圳,10多年一直坚持善资助困儿童,被孩子亲切称为“代理爸爸”。
他本可以过着富裕生活,却走了一条志愿助人道路,成为一名志工。
他倾其所有,生前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资助失学儿183人。
丛飞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生活,直到37岁去世前他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
他把自己一生,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慈善事业,用他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
丛飞事迹感动了所有人,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丛飞只是干万志工一份子。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数据报告(2017)》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3278万名志愿者,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
全国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到4.2亿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间为11.9小时。
做出利他行为是幸福的重要要素。所以做志愿者的数量只会递增不会减少。
古语有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更显得利他行为的不可思议:竟然做对人有益,对己无益甚至有损的事?
竟然做事动机不包含个人私利?
竟然是自动自发自愿,而不是被强迫?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动物社会和人类社会中,利他行为都很普遍。
当然,世界是复杂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并没有那么界限分明,中间充满灰度。
但我想说的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真正属于自己自由幸福的生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