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社区图书馆,总觉得没有大学图书馆那样高大上。但别把村长不当干部,也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不起眼的社区图书馆。英国人“无书不欢”的阅读习惯,就与这些分布在大街小巷上的社区图书馆不无关系。
说来惭愧,在Victoria附近住了两年,拖到最近才办了西敏寺区的图书馆借阅卡。早就知道自己的拖延症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的地步,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才会去治。有了这张卡,可以在西敏寺区的所有公共图书馆免费借阅书籍。从此不花一分钱,也可以饱览群书。解锁了社区图书馆,我去书店的次数都明显减少了。
步行距离内,就有两个图书馆:Victoria library和Pimlico library,都是西敏寺区治下的社区图书馆。原以为只有我住的这块是“风水宝地”,后来听说不只是这里,伦敦市内每一英里范围内都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单是西敏寺区,8平方英里的面积内,就有15个社区图书馆。这密度,保证每英里有一个图书馆都绰绰有余了。
其实在国内时,我住的小区里前两年也昙花一现过一个社区图书馆。去过一两次,书不多,人更少,远不如街口的棋牌室叫座。即使是炎热的夏天,开着冷气的图书馆,却还不如小区花园的树荫处有人气。所以去之前,我也好奇过,在伦敦,如此高密度的社区图书馆,是不是果真有这个必要。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即使不是周末,平日的午后,Victoria library里也同样叫座。用电脑的,看书的,读报的,找书的,八成的座位已被占满。每个人都那么专注,弄的我十分不好意思拿起手机拍照。
后来我也去专心的找书了。单就Victoria library作比,虽没有大学的图书馆面积大,但藏书也不少了。书的分类很广,从小说漫画到经济历史艺术等专业书籍,从烹饪到旅游,从欧洲到非洲,从英语到日语,还能有什么你需要而这里没有的吗?在这里可能读不出个博士,但写个本科毕业论文还是够用的。
社区图书馆也同时是社区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中心,但在我看来,它藏书的内容也确实十分符合这个定位。光顾图书馆的人群大多为老人,中年人和孩子。恰恰是离开学校或是尚未入学的人群。由此看来,社区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一起,形成了阅读的无缝衔接,让每个年龄层都享受到平等的阅读资源和机会。一个图书馆系统,让我看到这个社会的完善与健全。细节虽小,但作用和影响却不可小觑。图书馆内有一个分区,是专门的儿童区。矮小的书架上,从学龄前的图画书到大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样样齐全。这里每周还会有义务的音乐演奏和免费的儿童活动。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孩子们在这里不仅仅是认识了书中的世界,更是踏出了融入现实世界的第一步。今天从图书馆出来,迎面与一个孩子撞个满怀。她六七岁的样子,手里却捧了一本字典一样厚的书,读的入了神,甚至忘了看路。我不知道她读的是什么,只知道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是从来没有碰过这个厚度的书的。
其实每次踏入社区图书馆的时候,都并不是抱着找书的目的。但进去转一转,总会被那么一两本吸引。Victoria library进门显眼的位置有“新书推荐”的书架。以往图书馆的藏书总给我一种老旧过时的印象。书店无疑是卖新书的地方,那图书馆理应摆的都是有些念头的旧书(这里的新旧指出版年限)。这个印象也被无敌的社区图书馆毫不犹豫的打破:今天的“新书推荐”,一本今年年初才出版的David Hockney画册让我眼前一亮。泰特大英美术馆的大卫霍克尼展热度未退,同时出版的画集就在社区图书馆免费上架了。记得当初看完展览,在美术馆的商店,我抱着这本标价30镑的画册爱不释手了好一阵子呢。今天竟然可以免费抱回家,一整天都心情明媚。
图书馆的借书系统和学校图书馆相似,有自助借书还书的机器,有检索找书的电脑系统,还可以线上查询和延期。注册的方法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在网上找到你居住地址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完成网上注册,带一份注明地址和姓名的近期账单到图书馆,就可以免费拿到你的借书卡。一张卡可以在区内的所有公共图书馆通用,可同时借阅20本书或杂志,8个DVD/CD或是影音书。借阅周期一般是3周,可以还到任何一个区内的公共图书馆。如此方便的资源送到家门口,不好好利用都有些说不过去了。